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
2021-10-09 10:51:27??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從地方探索到全國推廣 持續開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破解農村基層一線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務缺位問題 南平市延平區王臺鎮溪后村的千畝百合花圃內,兩個身影時隱時現——吳敬才佝僂著身子,正對著黃昌泉囑咐注意事項:“花期過后要及時松土,別讓土壤板結……”一直在認真聽的黃昌泉,瞥見吳敬才的襯衫已被汗水染花了。 “我跟老吳認識20多年了,他帶著我栽雪柑、種百合,日子越過越好。”70歲的溪后村村民黃昌泉回憶,“認識老吳之前,收入主要靠種幾畝稻田,后來我試著在自留山上種柑橘,可種出來的果子又酸又小,不好賣。” 曾經困擾黃昌泉的增收致富問題,折射出當時南平市的農業發展狀況——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作為閩北山區的農業大市,南平同全國各地農村一樣,遇到了一系列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農業長期以糧食生產為主,產業和產品結構不合理,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農產品賣難問題突出,農民增收緩慢。 如何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增收致富?1998年11月,南平市組織開展“千人大調研”,全市千余名干部進村入戶,為“三農”問題把脈問診。 黃昌泉向在溪后村駐點調研的時任南平市市長李川反映:每逢冬季柑橘上市,要么受凍害的果子掉落一地,要么結出的柑橘又酸又小,在市場上賣不動。 望著黃昌泉一臉愁容,李川拿起他家里柑橘栽培技術的書籍一看,有些哭笑不得:“這本書講的是北方氣候條件下柑橘的種植方法,你按這個來種,怎么能行?” “不自己摸索怎么辦?”黃昌泉說,之前鄉鎮農技站的工作人員,由于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等原因,比較擅長為農民解決傳統的水稻田間管理、病蟲害防治等問題,指導果樹、食用菌等種植,經驗并不豐富。 “市里派科技人員到你們村定點指導。”李川說。 南平“千人大調研”中,農村基層一線科技力量不足、科技服務缺位等問題反映突出。 隨后,當時在王臺鎮掛職鎮長助理的時任南平市農業局農藝師吳敬才就被派到溪后村,駐村開展科技幫扶。來到黃昌泉的果園,他發現問題所在:“柑橘種植品種早已退化,栽種方法也有問題,沒有采取冬季保溫措施,還不舍得疏花疏果,果子自然又小又酸。” 對癥施策,黃昌泉從吳敬才手中接過雪柑樹苗,一部分補種,一部分嫁接在原柑橘樹上,同時采取地膜覆蓋、疏花疏果等措施,“果樹免遭凍害,結出的果子不酸了,兩年后大規模掛果,很受市場歡迎,一畝地收入7000多元!” 經過“千人大調研”,“農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在教育”成為南平市的共識。把科學技術直接導入農村,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成為南平破解“三農”難題的突破口。1998年12月,南平市下發《關于開展“科技特派員下村服務”活動的通知》,從市縣鄉三級農業、科技部門選派初級以上職稱、有一定科技服務實踐經驗的技術骨干,駐點行政村開展服務。1999年2月,南平首批精挑細選的225名科技特派員,奔赴全市215個行政村。 “提前上崗”兩個多月的吳敬才,正式被納入科技特派員隊伍,被鄉親們稱為“一號科特派”。之后的20余年里,先后12任科技特派員來到溪后村接力開展科技服務,幫助小山村邁上發展新路——注冊各類農業企業18家,改善了農業經濟結構,全村年農業產值突破3億元。2019年初,吳敬才再次以省級科技特派員的身份駐點溪后村,這次他瞄準發展百合花產業——附加值高,農民有需求。“持續開展人才下沉、科技下鄉、服務‘三農’,這是科技特派員制度探索的初衷。”吳敬才說。 2002年起,科技特派員制度開始在福建全省推行。同年11月,科技部在寧夏等西北五省區開展科技特派員試點工作;2009年5月,科技部等八部門出臺《關于深入開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的意見》,在全國啟動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的若干意見》,科技特派員制度從地方實踐上升為國家層面制度性安排,展現出強勁的生命力。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