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亭書院興廢錄
2018-11-07 11:44:33??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清順治九年(1652),建陽的農民起事,陳德容率眾攻打建陽城,十一年(1654),考亭書院毀于兵火,“泰山喬岳”“景星慶云”二坊先后傾圮。康熙三十一年(1692),建寧府同知代理建陽縣事的劉邦彥重建考亭書院。此次重建花了六年時間。三年后,康熙三十九年(1700),劉邦彥的后任知縣柳正芳來建陽又進行擴建。當時,建陽考諭藍陳略親歷了劉邦彥與柳正芳重建考亭書院之事,藍陳略入京后,特別請戶部左侍郎王紳作記文記錄此事。 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帝頒賜考亭書院“大儒世澤”匾額和“誠意正心闡鄒魯之實學,主敬窮理紹濂洛之心傳”對聯。康熙五十一年(1712)詔升朱子配祀孔廟,位列十哲之次。此外,康熙皇帝還先后諭敕“知光地者莫若朕,知朕者亦莫若光地矣”的寵臣李光地編纂《朱子大全》《性理精義》等理學巨著頒行全國,尊崇朱子理學較前朝有過之而無不及,考亭書院進入鼎盛時期。乾隆初年,朱子考亭十七世裔孫朱殿玉將朱氏不肖子孫賣掉的《韋齋集》和《朱文公文集》書板贖回置于考亭書院中。嘉慶二十四年(1819),觀察使葉健庵按巡到建陽,目睹考亭書院“傾剝狀”“愀然傷之”,于是囑“縣令估工詳請興修”,得閩浙總督董教增批準重修,集成殿外兩廡改建為滄洲精舍和竹林精舍,又建報德祠、道源堂、碑亭等。道光丙午年(1846),朱子考亭二十一世裔孫朱人驥與族叔楓元和族弟繩祖整修考亭書院。道光二十八年(1848),福建學政彭蘊章囑咐建陽的學官重建考亭書院,冬,書院重建完成,彭蘊章到建陽參加落成典禮并到黃坑拜謁朱子墓,立朱子墓道碑。如今此碑立于碑亭內,碑高3.3米,中間刻書“宋徽國公文公朱子墓道”,上款為“道光戊申孟冬”,下款為“資政大夫升學使者彭蘊章敬題”。咸豐七年(1857),建陽、順昌等地相繼爆發農民起事,農民軍稱紅巾軍。閩北的紅巾軍到江西聯系太平天國楊輔清,石鎮吉部。太平天國以數十萬軍進福建,攻占光澤,又據建陽城。考亭書院毀于兵火。經朱人驥等考亭裔孫的申請,同治九年(1870)考亭書院重建,民國時期的《建陽縣志》記載了此次修建后的規制:書院中為集成殿,殿前兩廡為竹林、滄洲兩精舍。前為二門,左為報德祠,右為道源堂。再前,左右各碑亭一。大門外為“恩榮”考亭書院石牌坊和“泰山喬岳”“景星慶云”二牌坊。大殿后為啟賢祠。 民國7年(1918),朱子考亭裔孫朱劍南發起捐資重修考亭書院,他的朋友倪壽朋為作《重修考亭書院記》。考亭書院內,原有訓蒙塾館作為教學的機構。民國八年(1919),朱閩、陳冠三、朱學謙、朱道南發起,在考亭書院創辦建陽縣第六國民學校。民國29年(1940)秋,在考亭書院內創辦建陽縣立初級中學,建陽縣縣長胡福相兼任校長,招收一年級新生107人,分為兩個教學班。當年九月十五日,在考亭書院舉行朱子誕辰810周年官祭,福建省政府主席陳儀任主祭官。民國35年(1946),因考亭書院離城五里多,交通不便,遷縣初級中學于建陽城區北門小學內。 1949年,新中國成立,隨即的土地改革運動,將“考亭書院”充公成為了集體財產。1958年大躍進時期,考亭書院成了考亭大隊的公共食堂,后來又成了大隊的養豬場、牛欄。1965年,“四清”工作隊進駐考亭,書院被拆毀,僅存“恩榮”石牌坊,1966年西門電站建成蓄水,牌坊下半部被庫水淹沒。1984年,由省政府撥款,將“恩榮”石牌坊移至考亭書院后面的玉枕山。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