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朗朗 清風習習
2021-05-26 16:22:18? ?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編者按:日前,由中國報告文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福建省作家協會會員李家林編著的《月朗風清話潭陽》出版發行。 《月朗風清話潭陽》收集了朱熹、宋慈、游酢、黃榦、蔡氏九儒等建陽歷史名人一百例“孝廉”故事。全書史料詳實、故事完整、生動有趣。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馬照南欣然提筆作序。他在序中指出,該書的出版發行,對于當前大力倡導“孝廉”傳統文化,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育讀本,黨員干部可以從中得到啟發和教育,學習、借鑒古代清官以家國為懷,繼承發揚“孝廉”美德,做一個對黨忠誠,對父母孝順的人。 最近收到文友李家林編撰的《月朗風清話潭陽》,感到特別溫馨和喜悅。該書講述了建陽歷代名人100例孝廉故事。全書故事完整、行文流暢、生動有趣。尤其是朱子、游酢、宋慈、蔡元定、蔡沉等先賢的孝廉故事,令人耳目一新。讀之有趣、有味,給人以許多啟迪。 建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厚。作為朱子入籍地和定居地,建陽在孝廉文化的延續發展傳播中作出突出貢獻,占有重要的歷史地位。《月朗風清話潭陽》一書中,以朱子和他的老師弟子孝廉故事占多數,朱子本人就占32篇。朱子遵照父親以建陽作為“卜居之地”的遺囑,18歲即以建陽籍報考進士,晚年回考亭定居。朱子的學術活動及完成的學術著作,多數是在建陽完成的。朱熹一生親手創辦的書院有4所,有三所在建陽,即寒泉精舍、云谷草堂、考亭書院,講學時間長達二十年,其中以朱子為核心的考亭學派,極大推動建陽文化發展。宋朝以來,建陽出了一百多名進士,三名狀元,三名宰相,《中國歷史名人大辭典》載有建陽籍名人多達七十二人。此外,朱子作為春秋后唯一進入大成殿的學者,凸顯其僅次于孔子的崇高地位。建陽被譽為 “朱子故里”“南閩闕里”“閩學淵藪”“七賢過化之鄉”“圖書之府”都與朱子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孝廉文化體現的是中華民族的核心價值和行為準則,是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智慧結晶,是延續五千年的文化基因。廉與孝密切相關。孝要求廉、廉體現孝。出身于書香門第的朱子,對孝廉文化有著深刻的感悟。五歲時,其父朱松即送其入私塾啟蒙。黃榦《朱熹行狀》記載:“就傅,授以《孝經》。”朱子讀后,曾書八字于其上:“若不如此,便不成人。”朱子一生首先讀到的是《孝經》,首先批注的是《孝經》,通過讀《孝經》,孝廉思想牢牢地扎根在朱子心中。 朱子繼承孔子孝文化思想,并做了重大發展和提升。首先,朱子以“生”述“仁”,認為“仁,必須孝”。朱子認為“仁者,天地生物心”。在朱子的視野里,天地萬物生生不息,既是“生”的體現,也是“仁”的體現。“生”就是“仁”,“生”就是善、就是孝。朱子尤為強調孝,認為孝是關系“行仁之本”,是關系到國家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在仁與孝的關系之中,朱子將漢儒的“孝為仁之本”轉為“孝弟為行仁之本”。即是說,孝是為人做事的根本,是首要的道德。 其次,朱子認為孝是理的產物,是天理的要求。在朱子思想體系中,理是最高范疇。他認為,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未有這事,先有這理。未有父子,先有父子之理。” “為子須孝,為父須慈。”父慈子孝作為人倫之理而依于整體性的天理,具有完全的應然性和合理性。孝道的終極依據在于客觀世界的天理,以此提升了孝道的本體論基礎,賦予孝以更深的哲學內涵。 再次,朱子認為“禮即理也”“禮,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理是存在于宇宙萬物與日常生活中的“所以然之極”和“所當然之則”,即世界萬事萬物的本質和規律,也是人倫日常中所必須遵循的準則和規則。朱子制定了《朱子家禮》等禮儀規則,對包括孝道在內的家庭倫理進行了深入具體的研究,對孝道之儀節和制度進行了細致的規定,全面完善了孝道禮儀,強化了孝對人的教化作用。《朱子家禮》成為千百年來民間遵循的禮儀,這種禮儀具有強大的持久力生命力,至今依然存活在民間。今天的學子考取大學,考取博士,在某個行業做出成就的時候,依然會想到光宗耀祖。如果沒有做好,在社會上身敗名裂的時候,就會認為給祖先丟臉了。繼承祖先之志,述祖先之事是千百年來中華子孫的追求,孝就是方向、就是目標、就是準則、就是信仰。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