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說朱子
| 2021-01-28 08:57:27??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孔子論語的一個章句,家喻戶曉,膾炙人口。但有幾人知道其真實含義? 宋代理學家朱子對此章評價極高,說它是“入道之門,積德之基”。這三句話通常的解釋是:學了以后,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也高興嗎?有朋友自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等等。其實這三句話,蘊藏著深刻的含義。朱子《四書章句集注》中作這樣的解釋:“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后,后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復其初也。習,鳥數飛也。學之不己,如鳥數飛也。說,喜意也。既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己矣。朋,同類也,自遠方來,則近者可知。以善及人,而信從者眾,故可樂也。學在己,知不知在人,何慍之有。愚謂及人而樂者順而易,不知而不慍者逆而難,故惟成德者能之。然德之所以成,亦曰學之正,習之熟,說之深,而不己焉耳。” 按照朱子的解釋,這里的“學”不是指學習,是指“效”,指“學說或主張”;“時”不能解為時常,而是時代或社會的意思,“習”不是溫習,而是使用,引申為采用。而且,這三句話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連貫的。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學說,要是被社會采用了,那就太高興了;退一步說,要是沒有被社會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贊同我的學說,紛紛到我這里來討論問題,我也感到快樂;再退一步說,即使社會不采用,人們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這樣做,不也就是君子嗎?而且朱子還進一步延伸,要做到不慍,要養成良好的道德修養,要有道德修養,要學之正,習之熟,才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又如《中庸》第一章句:天命之謂性,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朱子的解釋,天命即天賦。朱子說:“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而理亦賦焉,猶命令也。”所以,這里的天命(天賦)實際上就是指的人的自然稟賦,并無神秘色彩。率性指的是遵循本性。率,遵循,按照。道,猶路也。所以朱子說:“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賦之理,以為健順五常之德,所謂性也。人物各循其性之自然,則其日用事物之間,莫不各有當行之路,是則所謂道也。” |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