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的文學修養
2021-01-06 11:17:48??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劉備的第二封信出現在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劉玄德三顧草廬”,劉備第二次拜訪諸葛亮,還是尋隱者不遇,只得借來紙筆親手寫下一封書信,表達自己的仰慕和真心,信中寫道: “備久慕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竊念備漢朝苗裔,濫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綱紀崩摧,群雄亂國,惡黨欺君,備心膽俱裂。雖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達,再容齋戒薰沐,特拜尊顏,面傾鄙悃。統希鑒原?!?/span> 這封信體現了劉備一定的文學才能,在行文上,是駢散結合,抑揚頓挫?!半m有匡濟之誠,實乏經綸之策”對比強烈;“展呂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鴻略”比喻貼切,諸葛亮看到此處一定會非常受用;“備心膽俱裂”用筆夸張,但將自己匡扶漢室的心理根源表達得非常到位,是求見短札的范本。 劉備的遺囑出現在第八十五回“劉先主遺詔托孤兒,諸葛亮安居平五路”,全文如下: “朕初得疾,但下痢耳;后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今朕年六十有余,死復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聞達。至囑!至囑!”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裴松之注全文記載了這篇遺詔:“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轉雜他病,殆不自濟。人五十不稱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復恨,不復自傷,但以卿兄弟為念。射君到,說丞相嘆卿智量,甚大增修,過于所望,審能如此,吾復何憂!勉之,勉之!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勺x漢書、禮記,間暇歷觀諸子及六韜、商君書,益人意智。聞丞相為寫申、韓、管子、六韜一通已畢,未送,道亡,可自更求聞達?!?/span> 對比來看,可以發現羅貫中在小說中刪除了劉備叮囑劉禪兄弟學習的內容,也刪除了劉備開的書單,這樣就突出了劉備的警句:“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边@兩句基本上是照錄正史原文,只改了幾個字。這是劉備的人生智慧和統御經驗,流傳千古,被無數人視為行動指南?!拔鹨詯盒《鵀橹鹨陨菩《粸椤痹谛揶o上還有對稱和反襯之美。同時羅貫中對劉備的遺囑進行了一定的修飾,“勉之!勉之!”“勿??!勿忘!”“至囑!至囑!”等短句讓遺囑更有節奏感和音韻美,也讓遺囑更顯悲傷痛切和莊嚴沉重。整體看,劉備的文章依然是非常質樸的,和華美、清新、俊逸等特點不挨邊。 雖說羅貫中在塑造人物時有一定瑕疵,如魯迅先生批評的:“欲顯劉備之長厚而似偽”,但是羅貫中并沒打算將劉備寫成文武全才,他沒有將劉備的書信和遺囑杜撰得綺麗多姿、洋洋灑灑,也沒有像寫曹操一樣讓劉備賦詩,《三國演義》中出自劉備的三篇應用文的內容大致與劉備“長厚”的性格相符,可以說羅貫中深諳虛構與剪裁之妙。(甘正氣)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