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答卷
2020-12-17 09:28:28??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一席話,指明發展方向,也激發出三鋼人的闖勁。 三鋼通過精細化手段讓管理成為強大的生產力。以創新引領,三鋼打造六大技術創新體系,組建跨部門、跨專業的創新團隊實施科技攻關。 20年間,三鋼鋼產量從2000年的117萬噸增長到2019年的1240萬噸,資產總額從30.4億元增長到466.6億元,利潤總額、總資產貢獻率、噸鋼利稅在全國鋼鐵行業中名列前茅。 今年9月1日,智能機器人旋轉機械臂開始在煉鋼高爐里工作,三鋼智能化轉型正式起步。 “我們正抓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的有利時機,運用工業機器人、機器視覺技術、智能化裝備和工業互聯網,從鋼鐵制造走向鋼鐵智造。”黎立璋說。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面向未來,三明一方面要突出技術改造創新,加快傳統產業綠色化、高端化、智能化;另一方面著力培育新動能,推動新興產業特色化、集群化、鏈條化。”三明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鄭文理說。 以“做大總量、提升質量”為目標,重點打造鋼鐵與裝備制造、新材料、文旅康養、特色現代農業等四大主導產業,三明擘畫了面向未來的發展藍圖。 在三明,工業是重要支柱,農業農村發展則是重中之重。 1996年5月,習近平同志第一次赴三明調研時就指出“農業和農村工作是三明工作的重點”,并提出聯系三明實際,強化農業基礎、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的要求。 大田縣廣平鎮元沙村五龍山,700畝青翠的茶園順著山坡緩緩鋪展,不少游客沿著漫步道徜徉其中。 2000年8月9日,習近平同志來到這里,順著茶山小道往上走。到了茶山上,放眼翠綠的茶園,習近平同志特別囑咐,大田要以茶產業為抓手,茶產業要向生態、綠色、有機方向發展,向深度加工發展,提升茶葉質量,打響本地品牌。 現在,大田縣共有茶園10萬畝,茶葉加工廠2000多家,年產值10多億元。元沙村的茶葉年產值超過5500萬元,帶動村民人均增收2.2萬元。 “茶葉變成了老區人民脫貧奔小康的金葉。”當年陪同習近平同志的老支書張乃流笑著說。 多年來,三明立足市情、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綠色生態資源稟賦,以生態化理念推動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形成了高優糧食、綠色林業、精致園藝等特色農業產業和水稻制種、食用菌等20多條特色農產品鏈條。 互聯網的廣泛應用,讓三明的農業鏈條不斷向外延伸。 “嗨,大家好,我是農二喜。”這是網紅“農二喜”制作的近700段視頻作品最常用的開場白。憑借33.7萬粉絲,他今年已經幫農戶賣出了近160萬元農產品。 “農二喜”真名叫廖省華,是寧化縣淮土鎮禾坑村人。兩年半前,有視頻技能特長的廖省華辭去城里的工作,回到農村老家幫農民找市場。 如今,廖省華創辦了種植專業合作社,組建了電商公司。“現在網絡好,交通好,環境好,未來的農村一樣絢麗,會是一個大舞臺。”廖省華說。 美麗鄉村,前景無限。打造全國雜交水稻種子生產第一市,特色農業開創融合樣板,實現農業科技成果應用高效化……在推進鄉村振興的路上,三明后勁十足。 成就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精神力量。 三明是一座文明城。上世紀80年代,從解決群眾反映的“臟亂差”問題入手,三明開展“滿意在三明”活動,成為全國知名的城市文明品牌。 2015年2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會見第四屆全國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代表時指出,“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是從三明開始的”。 習近平總書記同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 這片紅色土地,正在凝聚新的力量。 寧化縣紅軍長征出發集結地廣場上,矗立著名為“軍號嘹亮”的大型雕塑,一名紅軍戰士身體前傾,吹響發起進攻的沖鋒號。 明年,兩條新建鐵路有望通到這里,為寧化打開新的發展空間。 三明人勤勞智慧,年輕一代求知若渴。 因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輩出,寧化第一中學在當地被譽為“傳說中的學校”。校園里,一張今年剛考入大學的畢業生寄語海報高高懸掛—— “2021,等你!” 新的一年即將到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即將開啟。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走向未來的三明,走向未來的中國,必將續寫新的輝煌……(新華社記者 新華社福州12月16日電)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