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答卷
2020-12-17 09:28:28??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為什么來自山區的沙縣小吃能走遍天下、蔚為大觀?答案不僅僅在舌尖上。 1999年3月4日,習近平同志在沙縣考察時指出:“沙縣小吃業的成功之處在于定位準確,填補了低消費的空白,薄利多銷,闖出一條路子,現在應當認真進行總結,加強研究和培訓,深入挖掘小吃業的拓展空間”。 2000年8月8日,習近平同志再赴沙縣,在夏茂鎮座談時強調:“要找準今后經濟發展的支撐點,特別是加強以沙縣小吃業為支柱的第三產業,使之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小吃可以有大作為。20多年來當地牢記囑托,堅持把沙縣小吃當做大產業來抓,做足“拓展”文章,做實“支撐”基礎,推動小吃業和縣域經濟實現跨越式發展。 30歲出頭的顏發輝,是沙縣小吃產業園一家調味品企業負責人。這個產業園通過中央廚房模式,集中了72家為沙縣小吃提供原材料配套的企業。 “沙縣小吃門店越開越多,配套服務的市場越來越大,去年我注冊了商標、建立了現代化的工廠,開發了30多種產品,目前銷路非常好。”早先在外地沙縣小吃店當廚師的顏發輝,看準了回鄉創業的路子。 從跳出“農門”到跨出“國門”,如今的沙縣小吃正在告別“獨闖天涯”式的粗放經營,呈現品牌化、連鎖化、集約化、信息化的新面貌。 一業興而百業旺。 依托小吃業的“放大”和“溢出”效應,沙縣農民人均年收入由1997年的2805元增長到2019年的20528元。 沙縣人愛說一句話:“扁肉是磚頭,面條是鋼筋,建起了沙縣的高樓大廈。”如今,沙縣縣城已是高樓林立。 把老百姓的事當大事來辦,把老百姓的期盼落到實處,這是三明一系列改革發展實踐的基本邏輯。 醫改,一道世界性難題。 如此復雜敏感的重大改革何以在這里破題,并成為全國有名乃至受世界衛生組織青睞的“三明醫改”典型經驗? 三明因工業而興,退休人員比重較高,“未富先老”現象明顯。三明一度站在了醫保“懸崖”邊,基金虧損2億多元,財政無力兜底。同時,因為醫療資源總體不充分、城鄉不平衡,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顯得尤為突出。 既是痛定思痛,更是面壁破壁。2012年,三明這座小城自覺扛起新時代改革闖關的重擔,毅然決然向醫改的“激流險灘”挺進。通過糾偏公立醫院“以藥養醫”、打破醫保管理“九龍治水”、不斷理順醫療管理體制,三明為破解醫改難題進行了有效探索。 在事關百姓“救命錢”的醫保領域,三明在全國率先將原來24個醫保基金經辦機構進行整合,組建了三明市醫療保障基金管理中心。2016年,又率先將藥品采購和醫療服務定價等職能統一到新組建的醫保局。 “買藥、用藥和付費各環節由分散管理變為集中管理。簡單來說,就是由衛健部門和醫院‘點菜’,醫保部門負責采購和‘下單’,共同替百姓管好醫保基金的‘錢袋子’。”三明市醫保局局長徐志鑾說。 “醫改是老百姓的真正福音。”三明市民陳瑞邦患有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去年一年共支出醫療費用9668元,個人支付比例只占10%。得益于醫改,陳瑞邦長期服用的阿卡波糖只要9.21元,醫改前的定價則超過了100元。 醫改,事關人民生命健康和生活幸福,涉及重大利益調整和體制破立。習近平總書記長期關心關注醫改進展。 2016年2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一次會議上,專門聽取并肯定了三明醫改經驗。 2017年3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三十三次會議上,高度肯定三明醫改經驗,指出“三明醫改方向是正確的、成效是明顯的,要注意推廣”。 2019年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上,再次強調要總結推廣三明醫改經驗。 2019年8月,這個山區小城熱鬧非凡,一場全國規模的醫改推進現場會在這里舉行,分享、交流、探討,新一輪醫改的輪廓更加清晰。 從“點火”到燎原,三明醫改在中國醫衛改革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一筆。 2012年以來,三明先后制定實施200余項醫改政策,“三醫聯動”“兩票制”“一品兩規”和組建醫保局等舉措,已先后上升為國家醫改的頂層方案。 “只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敢于下定決心、迎難而上,就能辦成許多之前想辦而辦不成的大事。”三明市市長余紅勝說。 發展出題目,改革做文章,百姓得實惠。 三明永安市洪田村,1998年因“分山到戶”的改革創新,被譽為“中國林改‘小崗村’”,推動三明在全國率先完成“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的集體林權制度改革。 改革開放以來的很長時期,多山、多綠并沒有給三明帶來發展優勢,受制于舊有林業政策僵化、山林產權不清晰,老百姓“靠山吃山”受到極大約束,滿目青山被老百姓稱作“不開門的綠色銀行”。 1997年5月,習近平同志在沙縣調研時指出:“沙縣是林業大縣,除了要一個林業生態效益以外,還應該要林業經濟效益,真正把林業當作產業來辦。” 1998年2月15日,習近平同志在寧化縣調研時又強調:“要抓好林業建設,把林業產業和林業生態產業統一抓好,否則,滿目荒山,兩手空空。” 這場被稱作“喚醒沉睡的群山”的三明林改,充分詮釋了“青山變金山”的道理。三明首創林權按揭貸款、“福林貸”等金融產品,創新推出“林票制”改革,成為全省綠色金融改革試驗區,打造出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范區,實現“林業興生態美”“不砍樹也致富”。 2019年三明市實現林業總產值1146億元,森林生態系統年綜合效益達到1983.4億元,居福建省前列。 三明市林業局局長劉小彥說,三明林改的成功,得益于立足山區發展實際,維護人民群眾利益,向改革要動力和紅利,把森林資源變成真正的“水庫、錢庫和糧庫”。 后發何以實現趕超? ——牢牢把握發展大勢,育先機、開新局,奮力走在高質量發展前列,不斷拓展新空間 先有三鋼,后有三明。三鋼對三明意義重大。 地處山區,原料和市場“兩頭在外”,加上物流成本高、規模優勢弱,三鋼在上世紀90年代后期陷入生產經營困境。 三鋼集團董事長黎立璋不會忘記,2000年,正是企業脫困最吃勁兒的時候,習近平同志兩次來企業調研。 2000年1月3日,習近平同志在調研時提出:“要堅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改革方向,把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結合起來,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加大扭虧增盈力度,最終實現脫困目標”。 當年8月10日,習近平同志再次深入三鋼,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在廠區、車間調研了整整一天,一邊看,一邊問,一邊思考。 當年只有36歲的黎立璋是三鋼棒材廠廠長。他回憶說,在當天召開的座談會上,習近平同志肯定“三鋼改革發展積累了很好的經驗,具有典型示范意義,可以在全省推廣”,同時對三鋼科技創新、人才引進、產業結構調整以及可持續發展、生態環境建設、黨建和思想政治建設等工作提出具體要求。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