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與筆記共同書寫連南瑤族
| 2020-04-13 09:40:07??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學術價值與人文價值
云霧山中的古瑤寨。梁厚祥攝 《瑤傳》中的影像眾多,全來自于扎實刻苦的田野調查工作,每一幅作品都是嚴謹的社會學、人類學標本,攝影變成了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科學采集、深度調研。攝影作品是一個攝影師內在世界的外化,攝影師創作時的出發點、立足點就是一部作品的態度與立場。當我們看攝影家的表達方式,其實是在看他看待世界的方式。《瑤傳》在此意義上,就不僅僅超越了技術,甚至超越了藝術,增值了學術含義,是一場有聲有色的人文禮贊,攝影本身成為一種行為藝術。 “關于連南瑤寨的影像筆記”——這本書的副標題凸顯了創作者梁厚祥的初心與原意,平實、樸素、扎實的筆記與足跡,創作者平視或仰視普通瑤族勞動者的姿態,使人不禁對此厚重之作心生好感與信任。 不事張揚的“類型化”民俗創作風格,在攝影與文學的交織中延伸——章節前后的文字抒寫、影像之間的民俗讀解、“瑤排讀鈔”的歷史留存,字字綿長,句句雋永。如中國藝術研究院李樹峰副院長所言:“每一章節都娓娓道來,敘事為導入式,讓讀者跟著他向前探尋,歷史與現實,過去與未來,連成一線,有‘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效果。” 審美優勢與精神尋根 我舞蹈,因為我憂傷;我歌唱,因為我喜悅——《瑤傳》是一場連南瑤族人集體無意識的生命扭動,仿佛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與天賦。《瑤傳》突出了地域民族元素的非現代性生命力與人類學價值,具有先天的審美優勢。在南方都市的大背景下,少數民族生命的歌、古老的唱本是與生俱來的生命狀態,如今蛻變為陌生,而這份陌生仍然以頑強的生命力石破天驚地存活于姿態萬千的當代生活里,形成一種“距離產生美”的創作優勢。 民族地域尋根,探討連南地區少數民族面對社會變遷與文化沖突的出路,是《瑤傳》的又一文化底蘊。梁厚祥在連南瑤山的七個鄉鎮尋覓,以古典的“風”“雅”“頌”三大板塊串聯起連南瑤族生活的方方面面、點點滴滴——常年居于此地的人們自己并沒留意的,反而被身在其外的人深切感受到了,連南瑤寨生活成為許多人心中的精神家園。他鄉與故鄉本來就是一個交織著道道傷痕與生命饋贈的命題,我們的人生與藝術在這種交織中變得圓融與飽滿。 《瑤傳》以江水入大海、林鳥夜歸巢一般的舒暢自如的面貌,表達出連南瑤族人民在時代變遷中內心的喜悅與憂傷,努力成為少數民族同胞心靈的活地圖與溫度計,展現了現代國度里的民族特點以及人類共通的本性……在這片連南沃土之上,攝影師梁厚祥俯身傾聽他們生命燃燒時那噼里啪啦的聲音,放聲高歌著連南瑤族的民族文化進步、民族生活幸福。(作者:阮波,系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副教授) |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