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影像與筆記共同書寫連南瑤族
2020-04-13 09:40:07??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王俊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牛角號響徹群山,拉開了瑤族“耍歌堂”的序幕。梁厚祥攝 在廣東攝影創(chuàng)作群體中,有不少人在作品中力圖做到有思想、有故事、有文化、有切入點,從而展現(xiàn)當代嶺南背景下的少數民族生活畫卷,這樣的嘗試是有意義的。但在關照各種文化融合的同時,厚重感、深層審視、文化修養(yǎng)可能也是這類創(chuàng)作中相對薄弱的。而梁厚祥創(chuàng)作的《瑤傳:關于連南瑤寨的影像筆記》(以下簡稱《瑤傳》),歷時14年,共計500余幅影像,扎實地記錄了粵北連南瑤族地區(qū)在中國近幾十年進步與變化基礎之上的生活全像,蔚為大觀,恢宏深摯,在豐富我國攝影藝術寶庫的同時,也將成為中國民俗學、社會學、人類學甚具價值的組成部分。 地域抒寫與民俗風情 《瑤傳》之“傳”,使被敘述地域的一切如花般綻放,使地域性、民族性創(chuàng)作蒙上了詩性色彩。一個地方,一個民族,因世人的反復吟詠而帶來了許多額外的意義,《瑤傳》正是用攝影這種藝術方式,將連南瑤族的歷史與現(xiàn)實幻化為如歌如泣的影像。《瑤傳》具有明顯的民俗文化特性,其中的影像作品體現(xiàn)了民俗文化中的集體性、類型性、傳承性和擴布性、穩(wěn)定性與變革性、引導服務性等特征與價值。 攝影集《瑤傳》“風雅頌”里的瑤居、瑤歌、瑤族男女、瑤衣、瑤食、瑤俗等約定俗成,反映了連南瑤寨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集體享用、集體保存和傳承的文化,是氏族、部落、村鎮(zhèn)、民族及其他人群的集合影像,具有民俗集體性特征。 民俗文化藝術一般具有類型化特征的趨向,在照片中,我們看到了與其他民俗題材相近的基本情節(jié)、表達方式、母題情節(jié)。粵北少數民族在共同需要、共同心理的基礎上所形成的民俗文化,在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呈現(xiàn)出彼此相似的性質,它是一種模式化的文化現(xiàn)象,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斷給予陶煉的結果,也是與上層文化的重視個性與獨創(chuàng)性相對的。 《瑤傳》的田野社會調查,像“古老的瑤排”系列,充分表達出瑤族民俗文化在時間傳衍上的連續(xù)性和在空間伸展上的蔓延性。“瑤排選村官”“泥樓村搬遷”“房建豐的三次遷徙”“華麗轉身的青年瑤民”……少數民族在長期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傳承和享用的文化,在時空中傳承、擴布和演進,也必然呈現(xiàn)出種種變形、變質以及消亡等現(xiàn)象。 根據環(huán)境和對象的不同,這一特性呈現(xiàn)強弱隱顯不同的影響。在“長大的理想”系列里,“空姐”“醫(yī)生”“老板”“保安”這些連南瑤寨山村里放飛的稚拙而偉大的理想,接通了外部世界,直指未來天空。《瑤傳》體現(xiàn)了對民眾集體生活的引導服務作用,具有積極的現(xiàn)實意義。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