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以“內圣外王”為核心的政治理念
2018-10-11 09:04:02??來源:閩北日報 責任編輯:鄭正華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三)至善的修養,向上的人生 《大學》的實質內涵是對人實現終極關懷,以及對理想社會秩序的構建,這兩者是古代政治追求和政治思想教育的經典,是儒家的“圣經”。朱子把最高的個人修養境界“至善”與世俗的“平天下”統一起來,是超越了一般宗教信仰的“世俗信仰”。宗教對個人來說,起點也是追求“修身”,修身的最高境界也是“至善”,但宗教修身的最高境界,很少世俗的元素,而是離世俗越來越遠,最后達到的彼岸世界是單純的精神上的超越。而儒家者不同,他的彼岸世界是“平天下”和“救民于水火”,從自己的功業成就來獲得幸福感和成就感,以此達到現實的超越和精神上的升華,這是朱子理學和一般宗教的最大不同。 因此,朱子指出了“至善”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表現。一是要明確角色定位。他對君、臣、父、子、國人在“至善”中所要求的原則作了詳細的解答,即“至善是明德中有此極至處。如君止于仁,臣止于敬,父止于慈,子止于孝,與國人交止于信”。從而確立了個人在社會擔負的角色所應保持的基本要求。二是要培養道德自覺。朱子主張喚醒個體內心深處的良知和德性,克服思想深處的消極因素,發揮個體的道德自覺性而“作新民”。朱子還認為,個體在“明明德”的基礎上,應當推己及人,從而實現個體道德向集體道德自覺意識的轉化,最后全社會自然地達到“至善”。當“善”成為人人主動追求和崇尚的社會價值時,整個社會就會越來越接近“至善”的境界了。三是政治上,朱子認為,君主治國平天下要德修于己,感化別人,起表率作用,“明明德于天下者,使天下之人皆有以明其德也”,通過君主的表率作用,使民眾從“不善”逐漸轉化為“至善”。朱子認為,這些都是建立在個體道德自律的基礎上。因此,只有先立志,確立遠大的理想抱負,把修身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自覺行為,不斷鞭策自己,持之以恒、堅持不懈地加強自我修養的錘煉,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進而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 “內圣”首先表現為“善”的德性,其次表現為“至善”;“外王”表現為奮發向上的人生態度。戰國時荀子就認為,理想的人格應當具有“經緯天地而載官萬物”的本領,這是理想的才智,一般人很難達到,朱子不做這樣的要求,他認為只要努力為社會做出貢獻即可,即“向上”。因此,朱子“內圣外王”的現代意義即是“向善向上”。 (摘自《朱子文化簡明讀本》 福建教育出版社 黃靚整理) 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 釋 文: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 時代價值:慎言;謙虛 畫 解:推己及人 文: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 時代價值:慎言;謙虛 畫 解:推己及人 東漢開國名將馬援告誡他的子侄說:“聽到議論別人的短處,耳朵可以聽,但不能去傳播。既然不去傳播,又何必去聽呢?所以聽到議論別人的短處未必要聽,但有益的言論和高尚的行為則不可不聽。談論別人的短處,攻擊別人的惡行,不是君子所該做的?!?/p> 北宋范純仁告誡子弟說:“一個人即使再笨,他在指責別人時卻很聰明;一個人即使再聰明,寬恕自己時卻很糊涂。你們應當用批評別人的態度來批評自己,用寬恕自己的態度來寬恕別人。這樣就不怕不能達到圣賢的地位了?!?/p> 儒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推己及人的恕道,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不隨便揭人之短,也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揭人之短,是為了使人有改過之心,走上為善之路。 朱子曰: 當擇善以潛心,毋以一長而自足。(《祭鄭自明文》) 茍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則不患不至于圣賢矣。(《四書或問》卷二) (本文摘自《朱子家訓》故事國畫注解圖書,由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方彥壽注解)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