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綜治中心工作人員在“法學會會員之家”接待群眾來訪。本社記者 田雄/攝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綜治中心自2024年8月正式運行以來,有效構建起自治、法治、德治相融合的新型基層治理體系,不斷將綜治中心打造成吸附各類矛盾糾紛的“海綿體”、緩解社會矛盾的“減壓閥”、收集社情民意的“新載體”、凝聚基層力量的“新樞紐”,切實打通了服務群眾“最后一公里”。 2024年,建陽區、鄉兩級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經驗在南平市推廣,并在福建省綜治中心規范化建設現場推進會上作典型經驗交流。 “一站式”解紛,“全鏈條”解決 近日,記者走進建陽區綜治中心,在一樓服務大廳,科學明晰的布局、立體直觀的導引,讓來訪者能便捷地找到自己的目標窗口;在二樓,從擅長調解醫療糾紛的“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到常態化面向社會各界開展家事糾紛調解和培訓的“紅姨調解室”,再到建陽區法學會常駐于此的“法學專家咨詢工作室”……一個個“服務零距離”的功能窗口,一間間專業化的工作室,宛如“智能導航、全域聯通”的“解紛樞紐”,無論鄰里間的小矛盾,還是涉及法律政策的大問題,各種“矛盾堵點、糾紛痛點”都能在這里找到最優“疏導路徑”。 “綜治中心怎么建、調解整合怎么抓,這些都是我們在規范化建設、專業化運作、實體化運行工作中需要解決的問題。”建陽區綜治中心負責人介紹,中心通過不斷整合各單位力量,讓群眾“一腳踏進大廳門,一眼認準辦事人”,實現各類矛盾糾紛 “一站式受理、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 今年3月25日,一起信用卡糾紛案件在建陽區綜治中心“科技法庭”開庭審理,敲響了建陽區人民法院駐區綜治中心的第一槌。在解決當事人謝某某與金融機構間經濟糾紛的同時,也幫助其化解了可能引發的家庭危機。 記者了解到,此前的3月12日,建陽區綜治中心組建了南平市首家“金融糾紛聯動化解中心”,7名法官、書記員、調解員常駐,12家金融機構輪駐,構建了法院、金融監管局、綜治中心等相關部門協同工作的新模式。截至目前,“金融糾紛聯動化解中心”已調解成功案件274件,提供調解指導129次,司法確認121起,快速裁決案件108件。 不僅是金融糾紛的高效化解,該綜治中心還針對各類矛盾糾紛,引入家事糾紛調解“紅姨”品牌調解團隊、“卓越心理咨詢中心”、“潭陽法律服務所”等社會團隊和機構坐班服務。同時,邀請資深律師、政法單位業務骨干等70余人擔任法律顧問,進駐區、鄉兩級綜治中心,推動重大矛盾糾紛在“法理、事理、情理”框架下有效化解。 在建陽區綜治中心負責人看來,不僅要把各方力量整合到中心來,還要讓各方力量“動”起來,上下聯動,形成聯調閉環。 2024年,黃坑鎮的葉某、陳某某和陳某三人因林地與田地界線和木材砍伐產生糾紛,三人到建陽區黃坑社區反映相關情況。在詳細了解情況后,社區工作人員將事件迅速反映至黃坑鎮綜治中心。該綜治中心迅速上報建陽區綜治中心尋求指導,組織相關單位人員一同前往事發地進行實地查看并就地開展調解工作。最終,這場糾紛得以及時化解。 據建陽區綜治中心負責人介紹,這起糾紛的及時化解,得益于黃坑鎮綜治中心及時啟動了“鄉呼縣(區)應”機制,即矛盾糾紛在“鄉內流轉”處置無效的情況下,迅速上報到建陽區綜治中心,由區綜治中心牽頭區級相關部門協力解決事件,“正是這種層層負責的機制,讓矛盾糾紛處理環環相扣,最終得以成功化解”。 “下沉式”服務,主動尋求破題之策 民生無小事。建陽區綜治中心以多種方式全方位為群眾提供多種法律服務,確保群眾話有處說、理有處講、事有人辦、難有人幫,把矛盾糾紛防范在源頭、化解在基層。面對基層治理中不容回避的“疑難雜癥”,建陽區綜治中心敢為善為,不斷尋求破題之策。 “我沒有入住,怎么就要繳納物業費?有什么法律依據?”近日,在建陽區綜治中心“吃茶話事”調解室,某小區業主向工作人員“討說法”。 原來,該業主2022年3月購買住宅后,因長期空置未繳納物業服務費,物業公司多次催繳未果后將其訴至建陽區法院,法院將該案導入建陽區綜治中心,希望協助調解。建陽區綜治中心聯合區法院法官、特邀調解員在“吃茶話事”調解室為該業主釋法說理,同時將物業公司也召集過來,通過“背靠背”疏導與“面對面”協商,歷經兩個小時,最終促使雙方當事人達成協議并當場履行完畢。 事后,參與該案調解的區人大代表余月友、王思與各單位就物業糾紛形勢、優化治理等進行會商,探討類案解決方案。受該案啟發,建陽區法院第一時間組建訴訟服務團隊入駐綜治中心,為群眾提供“法院指導、先行調解、司法確認、速裁快審”等“一站式”解紛路徑。在此基礎上,建陽區法院繼續延伸團隊服務范圍,將這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機制推廣至物業類糾紛化解中,已通過聯動機制成功化解糾紛3起,真正實現案結事了。 這也是“吃茶話事”調解室入駐綜治中心以來調解的首起物業糾紛。“吃茶話事”機制是南平市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的重要舉措之一。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南平市將“茶和天下”理念融入解紛工作,堅持“把茶泡開、把話說開、把心結解開”工作法,推動本地行業協會、學會、商會等社會組織,平安志愿者、社會工作者、鄉賢等社會化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形成高位嫁接、力量下沉、資源下傾的工作格局,截至目前,僅建陽區就設立“吃茶話事”點273個。 “與此同時,我們以綜治中心為陣地,立足預防化解,推動更多法治力量向基層疏導,激活神經末梢,凝聚平安建設合力。”建陽區綜治中心負責人介紹。建陽區委政法委依托綜治中心陣地,自2024年以來已選派219名優秀干警擔任234個村(社)的平安指導員,組織平安指導員深入掛點村(居),開展普法宣傳、反詐宣傳、糾紛調解等活動,每月定期召開平安指導員聯席會,會商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2024年以來,開展各類普法宣傳活動1515次,收集社情民意358條,化解矛盾糾紛2646起。 另外,建陽區委政法委、區法學會還吸納資深律師、政法單位業務骨干等專業人員,組建法學咨詢專家庫,選聘法學咨詢專家21人進駐區、鄉兩級綜治中心。目前,建陽區除在綜治中心設立法學專家咨詢工作室外,還在全區設立了9個工作站、11個服務點,有效提高基層治理的科學化、民主化和法治化水平。 高效答題,構建信息化治理網 “村口垃圾很多天沒有人處理,已經吵起來了,請你們趕緊幫忙想想辦法啊。”日前,建陽區綜治中心接到群眾電話反映后,立即協調該群眾所在的童游街道綜治中心組織“義警隊員”等到場維護秩序,并聯系司法所工作人員趕往現場進行調解。隨后,童游街道綜治中心組織物業公司、業主代表進行會商,提出調解方案,將矛盾糾紛有效化解在當時、將問題隱患消除在萌芽。“一通電話就把問題解決了,真棒!”在場群眾紛紛稱贊。 這樣的快速響應,得益于建陽區委政法委依托綜治中心建立的“綜治中心+網格化+數字化”的智治體系。該智治體系不僅能快速響應群眾訴求,妥善化解糾紛,還提升了該中心指揮調度室的智慧化、智能化,實現了指揮、調度、監督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據建陽區綜治中心負責人介紹,圍繞“快速響應”思路,建陽區組建起“潭陽義警隊”,并成立“義警總會”統籌全區義警隊伍。這支隊伍入駐各級綜治中心,接受指揮調度室指令并形成快速聯動反應,有效遏制了矛盾苗頭。“他們既是矛盾糾紛排查的‘流動信息員’,也是扎根基層的‘糾紛調解能手’,從源頭上讓矛盾糾紛早發現、早防范、早處置。” “作為綜治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心指揮調度室的智慧大屏集成了涉穩風險隱患信息化平臺、公共安全視頻監控和綜治視聯網智慧調度等功能,會商研判室工作機制對重點疑難問題進行會商、研判和指揮調度。”在建陽區綜治中心指揮調度室,該中心負責人進一步介紹。 記者了解到,該調度室日常通過“雪亮工程”進行應急指揮調度,每周對網格化管理平臺、涉穩風險隱患平臺和入駐單位的案事件進行會商研判,并及時推送當地黨委政府,強化源頭預防、重點領域穩控。自該智慧平臺投入使用以來,已經召開了49次會商研判會議,發放風險提示函64份、形成每周專報49期,有效壓實壓緊各級各責任單位主體責任,實現了“多頭分散”向“同頻共振”轉變。 與此同時,建陽區綜治中心還圍繞基礎數據錄入、走訪任務制定、重點問題處置、數據分析研判等工作內容,組織鄉鎮(街道)信息化平臺管理員參加“綜治中心+網格化+數字化”智治體系培訓交流會,通過現場講解、操作演示等方式,進一步提升風險隱患信息化平臺的實戰運用能力。 “下一步,我們還將通過綜治中心信息化平臺,開展對提升中心工作人員自身安全防范意識的教育指導和培訓工作。他們在‘零距離’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的同時,保障自身安全同樣重要。”建陽區委政法委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