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愁,是什么味道的?對于很多浦城人而言,少不了黃畢洋的酸菜。 初夏時節的浦城九牧黃畢洋,是安靜的,山間吹來的微風,輕輕地拂動著田間的稻苗……“黃畢洋是九牧鎮黃畢、洋墩、黎處3個高山村的通稱,自古就有種植長稈白菜、制作酸菜的歷史。”土生土長的余祥友一邊走著一邊介紹,這個季節,除了水稻種植,各家都在忙著收長稈白菜的種子。在余祥友的記憶里,過去高山村交通不便,每每到了冬天,家家戶戶便會將當年種植收獲的長稈白菜制作成酸菜保存度冬。酸菜稈炒著吃,酸菜葉煮米湯,酸菜要吃一整個冬天,是一輩子也忘不了的故鄉的味道。 “一口酸香,三百年鄉愁”,現存的《明萬歷縣志》就有浦城種植白菜的記載,據《浦城縣志1989-2005》載:“黃畢洋酸菜是縣內馳名食品。”然而,如何讓有歷史、有鄉愁的黃畢洋酸菜更好地“出山破圈”? “鄉愁,也是生產力。”浦城縣九牧鎮黨委書記黃林彬說,“我們立足自身特色,通過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政治功能和組織功能,推動毗鄰的黃畢、洋墩、黎處三個村成立黃畢洋片區黨委,領辦黃畢洋農林專業合作社,做強做大黃畢洋酸菜產業。” 村民組織起來,村集體與村民之間成為了“利益共同體”,過去一家一戶、單打獨斗、分散經營等問題迎刃而解……“去年,合作社發動村民簽訂種植長稈白菜訂單200萬公斤,村民加入合作社,除了每公斤保底1.6元收購外,還可按照與合作社的長稈白菜交易量享受二次分紅,多勞多得,共富共享。”黃林彬介紹,不僅如此,合作社還流轉200畝冬閑田種植長稈白菜,進一步提高了農田生產的綜合效益。 “以往白菜的銷路讓人愁,現在由合作社統一收購,我們的社員只管種好白菜,保質保量,大家沒有了后顧之憂。”黃畢洋片區黨委副書記、黃畢洋農林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褚子洪很是感慨,合作社里有不少種植10多萬斤、20多萬斤的大戶,去年,他們家是利用冬閑田種植了40畝長稈白菜,增收了近10萬元。 有了實踐與經驗,村民心里踏實,種植的積極性隨之提高。“立夏剛過,就有好些農戶主動來社里問合作種植的事了。”褚子洪說,這段時間,合作社里也在忙著收種,預計可提供優選長稈白菜種子超過20公斤,種植面積超過千畝。 晾曬、拍打、揉捻、過篩……在黃畢洋片區的洋墩村長稈白菜收種現場,村民正將成熟的長稈白菜枝條進行收割取種。一株株纖長的枝條,一粒粒小小的種子,承載的是他們一年耕作收成的希望。 在黃畢洋共富工坊,創新科技正加速當地酸菜產業形成并賦能其發展。“黃畢洋酸菜脆嫩爽口,但在過去,限于它的制作生產工藝,讓它有很強的季節性。”黃林彬說,為此,九牧鎮黨委領辦的鄉村振興公司幫助合作社,對接大武夷綠色食品研發中心、福建農林大學、江南大學等科研團隊,建立黃畢洋酸菜生產加工的菌種庫,構建黃畢洋酸菜品質評價的標準體系,應用酸菜發酵、巴氏滅菌法等技術,在留住黃畢洋酸菜傳統風味的同時,進一步延長其保質期限。 在科研團隊的幫助指導下,全新的酸菜發酵池正抓緊建設……“傳統技藝的傳承也需要科技成果轉化的助力,希望今年冬天酸菜制作季能用上這全新的發酵池。”眼下,余祥友正在申報黃畢洋酸菜制作技藝傳承人,他也期盼著讓承載了鄉愁的黃畢洋酸菜,繼續在創新科技的賦能中,成為助農增收致富、推動共同富裕的新質生產力。(吳建瓊 湯文娟 邱春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