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南平市曜變陶瓷研究院院長、曜變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陸金喜受邀到中國人民大學,為師生做“盞中觀道,釉里育美——宋代建窯的非遺技藝與現代美”主題講座。學校黨委書記張東剛會見陸金喜一行,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王易陪同會見。講座由美育中心主任費佳主持,一百余名師生現場聆聽講座。 張東剛指出,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多次發表重要論述、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全面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考察調研時重要講話精神,學校著力打造“學創一體、內外聯動、中西融合”的人人美育新格局,加強美育基礎理論和史論類課程建設,構建常態化美育展演展示機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張東剛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南平市曜變陶瓷研究院在非遺保護與傳承、創新與推廣方面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希望雙方深化交流合作,堅持學術創新,共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活態傳承中煥發新的生機,聚焦立德樹人,共同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青年人才隊伍,推動交流互鑒,共同講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深入推動非遺保護與傳承、創新推動美育工作高質量發展。 陸金喜表示,建盞是宋代陶瓷藝術的杰出代表,是非遺傳承中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精湛的工藝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南平市曜變陶瓷研究院是省級非遺項目“曜變燒制技藝”的保護單位,多年來致力于建盞燒制技藝的傳承與創新,讓這門古老技藝在現代社會中煥發新的光彩。希望與人大共同努力,攜手推動以建盞文化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走進課堂,走進青年人的生活,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講座伊始,陸金喜以建盞的發源為切入點,勾勒出建盞從晚唐初創、宋時鼎盛至元代斷燒的千年脈絡。在陸老師的講述中,觀眾們溯源千年窯脈,見證了建盞在考古發掘下如何重見天日,并在傳承人的不懈鉆研中,如何托身現代釉料科技重放異彩。 接著,陸老師對存世的曜變建盞進行介紹。全世界僅有三件半宋代曜變天目存世:半只出土于中國杭州,其余三只全部收藏于日本。看似神秘的藍紫色光暈背后,其實是納米級晶體結構對光線的衍射效應,現代科技為千年美學現象提供了科學注腳。陸老師以此切入,與在場師生們進一步探討了非遺技藝如何借科技賦能完成文化基因的現代轉譯。 最后,陸老師提出以“建盞”為媒介、貫通“器型—釉色—茶道”三維框架的美育課程構想。學生可以通過臨摹建盞器型線條理解“天圓地方”的中國古代宇宙觀,在調配釉色時感悟“五行相生”的造物智慧。他提到,宋代文人將“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融入盞中,通過點茶等的體驗,讓傳統禮儀轉化為可感知的審美實踐。 在實物展示環節,陸老師帶來的宋代曜變建盞、兔毫盞等代表性復刻作品引發陣陣驚嘆。陸老師分享道,這不是簡單的工藝復制,而是讓傳統技藝參與當代審美建構。建盞不僅是非遺技藝的代表,更是中華陶瓷文化、茶文化與工匠精神的生動體現。 互動環節,陸老師詳細解答了同學們關于建盞復原技術、非遺傳承創新、行業定位等問題,勉勵同學們身體力行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弘揚者。 當建盞的鐵系結晶在窯火中完成自然書寫,我們看到的不僅是泥土與火焰的藝術,更是傳統與現代的對話。這場跨越千年的窯火,正在照亮當代美育的新路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