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意漸收,夏氣初萌。南平市建陽區彭墩村被晨霧籠罩,清代章氏民居的飛檐破霧而出,磚墻上,花卉與神獸的雕刻已然蘇醒,鏤空的窗欞線條流暢,透過簌簌日光。手藝人肖志鵬,此時正身姿后仰,高舉手機,將鏡頭穩穩對準天井上褪色的菱花紋。這些古建筑紋飾,將成為他明年設計高照燈紋樣的靈感。 今年2月22日,彭墩村因高照燈非遺民俗活動熱鬧非凡,近百名表演者組成的大型燈隊前擁后簇,長16.6米、重200公斤的高照燈由橫杠抬行,如長龍穿街走巷,一路踩街送福。夜幕落下,爆竹轟鳴,煙火騰空而起。隨著一聲哨響,由13組燈箱與3組旋轉頂燈疊成的高照燈緩緩豎起,側身掛著39盞花燈,如星星跳躍。雨水浸潤的燈紙透出五彩光暈,照亮了一方天地。 隨著舉燈人腳步輕挪,高照燈緩緩轉動,燈身正面豁然亮出“高照多接福,金蛇迎盛世”的祝語,瞬間點燃了人群的熱情,也照亮了非遺傳承的漫漫前路。 豎起的高照燈(吳大灼 攝) 守一方記憶 彭墩高照燈,號稱閩北“紙燈之王”,源于明,盛于清。每年正月廿五,村民們都會豎起高照燈,舉行盛大的游街表演,祈愿新歲吉星高照。清乾隆年間,江蘇人蔣元樞任建陽縣令,初見高照燈時,不禁贊嘆“紗燈以吾蘇州為最,紙燈甲天下,則莫如建陽也”。 2018年,高照燈及其扎糊技藝被列入南平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如今,37歲的肖志鵬,作為該項目的傳承人,正努力挑起傳承重任。 平日里,肖志鵬在外地從事香精香料行業。燈會前兩個月,他白天忙于工作,晚上則趕制高照燈的部分配件。在燈會前一個月,他定會回到村口那個曾經學藝的地方組裝高照燈。 “有次碰到一位90多歲的老太太,她拉著我,說特別想看高照燈。她說,小時候在她外婆家見過,就那一回她記了一輩子,開心得很。”肖志鵬感慨道。 制作高照燈,工序繁雜,步步皆難。 肖志鵬伸出布滿小傷口的雙手:“就拿取材來說,高照燈的軸心是一根10多米長、竹節發黑的4年生竹,這次我爬了幾十座山,才尋到合適的。” 為了能直觀感受,肖志鵬帶著記者爬上了附近的山。漫山翠竹中,他趴在地上,仰頭看竹:“竹子要全方位看,長到10多米還筆直的才行,歪的搭骨架受力不均,一抬就斷。” 選好毛竹后,修整、打孔、做支架,在四周扎上13組燈箱外框。燈箱制作精巧,用破好的竹條以轉折方式連接,鐵線綁緊,長方形、菱形相互搭配。每個長方形、菱形都由一整根竹條制成,折角處用蠟燭慢慢炙烤、壓彎,火候須拿捏得恰到好處。多根竹條交接處不用一根釘子,類似榫卯結構。頂部旋轉燈組的正圓形,須慢慢拗、修、掰、盤,耗時耗力。 制作小花燈并非易事。先用竹篾與鐵線綁扎出外形,糊上精心繪制的圖案,連穗子都是用紙條細細編成。小花燈造型繁多,有五角星、小飛機、花鼓等,還有十二等邊體、四十八等邊體等復雜的“阿基米德多面體”。花燈的尺寸、形制,經祖輩口口相傳,肖志鵬早已爛熟于心。 小花燈(黃慧聰 攝) 燈身與小花燈上剪貼的圖樣,多以彭墩村古建筑紋飾為藍本,經肖志鵬二次創作而成,圖案栩栩如生,靈動鮮活。 肖志鵬在制作小花燈。(王玥明 攝) 將高照燈元件一一組裝好,還不算完。高照燈是一整套表演體系,制作它的人,既要會工匠活,又得懂樂器,還得當導演,十八般武藝樣樣得通。 肖志鵬自幼跟著師傅們學習全套技藝。師傅們手把手教他敲鑼打鼓,節奏、力度要求嚴格。舉高照燈約需30人配合,或舉叉子,或持長度不一的竹竿,所有人須使力均衡、配合默契,稍有差錯,高照燈就會傾倒。肖志鵬翻出舉燈人練習的視頻——在眾人的驚呼聲中,高照燈轟然倒下,可見難度之大。 如今的高照燈,和過去相比有了不少變化。老藝人們出于安全考慮,將燭火改為彩燈。后來,肖志鵬把13組燈箱的透光孔由易碎的玻璃纖維換成金色紗網,既提升了表演安全性,又增強了燈光的折射效果。 肖志鵬坦言,目前僅在道光年間《建陽縣志》里尋到高照燈的文字記載。他解釋,師傅們多是樸實的老農民,記錄甚少。20世紀50年代初,建陽城關、將口、彭墩都曾有高照燈,可惜后來逐漸失傳。80年代末,彭墩村老藝人吳桂堂、章希濤帶領6位農友,憑著記憶成功趕制出高照燈,那時,他們都已六七十歲了。 1993年燈會前夕,6歲的肖志鵬在村口玩耍,被老藝人手中的活計深深吸引。記不清具體是哪天,他接過第一盞小花燈,開始為燈骨抹糨糊、貼金邊,從此踏上學藝之路。 2005年,18歲的肖志鵬挑起大梁,負責每年高照燈制作與燈隊表演指導。 “看,這個皇涼傘,是我師傅章希濤做的,他的字和我的完全不一樣。”肖志鵬說,章師傅已去世一二十年,具體年份都有些模糊了。 2018年,紀錄片《豎起燈塔迎吉祥——彭墩高照燈申報非遺項目紀實》中,時年88歲的吳桂堂在鏡頭前為肖志鵬“打下手”。他一會兒扶穩竹篾,一會兒遞去鉗子,眼神中滿是對徒弟的殷切期望。 尋后繼之光 去年,肖志鵬在《建陽區“高照燈及其扎糊技藝”代表性傳承人推薦表》“授徒傳藝”一欄,鄭重地填上了子女的名字,最小的孩子才10歲,就此立下傳承的“軍令狀”。 肖志鵬深知,僅靠自家孩子傳承遠遠不夠。每年燈會前,他都會在村里“抓壯丁”,吆喝鄉親幫忙,還將制作高照燈的步驟,以及打鼓、舉燈等配套表演的示范一一錄制在個人微信視頻號中。 采訪肖志鵬時,14歲的余佳、陳思媛和外村的同學正在給花燈貼金邊。 “高照燈是我們村的驕傲,每年燈會表演都特別震撼。今年是我們第一次參與制作,感覺可棒了!”余佳和陳思媛說,這39盞小小的花燈,為她們開啟了獨特的“非遺初體驗”。 相比其他非遺技藝,高照燈的“高”,反倒成了傳承路上的“攔路虎”。五層樓高的大家伙,既沒法像其他精巧的非遺制品一樣融入日常生活,也難以制成文創產品開拓市場。在肖志鵬心中,高照燈不只是個漂亮的大型工藝品,更是彭墩村數百年歷史的鮮活見證,承載著祖祖輩輩的情感與記憶。 肖志鵬正在教村里的孩子制作高照燈。(黃慧聰 攝) 最近,有廣告公司找到肖志鵬,想在1.5米的展柜里做個微縮版高照燈。肖志鵬直搖頭,從技藝上看,這在現有條件下根本行不通,而且沒了“高”度,也就丟了高照燈的靈魂。高照燈的魅力,不僅在靜態的燈體,更在一群人共同完成的動態表演,只有二者兼具,才能完整展現其文化價值。 盡管困難重重,當地政府也在積極行動,在重要節假日和節慶活動中,增加高照燈的亮相機會,為其傳承與發展創造條件。1994年建陽撤縣建市慶典上,彭墩高照燈一亮相便驚艷全場,引得萬眾矚目。近年來,彭墩高照燈頻頻亮相朱子誕辰800周年、武夷山雙世遺申報成功和南平第四屆舞龍大賽等多個慶典活動,廣受贊譽。 1993年,老藝人在村口盼來了6歲的肖志鵬,愿肖志鵬也早日盼來更多的參與者,在傳承路上不再獨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