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閩北地狹人稠,為了謀生,許多人都有一技在身,雕版印刷、造紙、制墨、燒瓷等手工業得以迅速發展,這些產業多集中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去年,建陽區成功入選“首批63個全國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名單。這背后是建陽區自覺以堅定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自強為己任,以文化鑄魂,明確文化事業在全區發展戰略中的重要定位。 建陽于公元205年置縣,文化底蘊深厚,有著千年的文化積淀,素有“七賢過化之鄉”“南閩闕里”之稱,是理學文化、法醫學文化、黑瓷文化、印刷文化和茶文化的孕育地。目前已經形成了以“朱子、宋慈、建本、建盞”為代表的四大文化名片。 建陽區委書記謝啟龍表示,建陽區全面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建陽—武夷”新南平核心,立足“崇陽溪百里畫廊、麻陽溪千載文脈”,不斷提升游客轉化率;創新推出“茶香在武夷、書香在建陽”等差異化旅游路徑,全年旅游接待總人數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旅游總人數和總收入均增長40%以上。 朱子文化:傳承千年不褪色 說起建陽,就離不開朱熹這位被譽為后期儒學集大成者。他在建陽建立的第一所書院是為母親祝夫人守孝期間所創辦的寒泉精舍。 建陽區委宣傳部副部長賴貞明說:“這里體現了朱子文化中所崇尚的‘孝文化’,同時朱子還在這里編寫了《近思錄》,為后世學子確立道統。” 寒泉精舍坐落于莒口鎮馬伏村。去年8月,莒口鎮依據朱熹《朱子大傳》中的記載,對寒泉精舍遺址進行修復,以還原茅草屋形式,再現了朱熹當時的生活場景。修復后的寒泉精舍文化園總占地面積達2700平方米,建設有寒泉精舍、敬萱堂、儀門、門衛房等建筑及配套綠化景觀,結合應用了現代技術構建情境,重現朱子的生活場景。此外,還結合“朱子在莒”佳話典故,打造了以“寒泉精舍—云莊書院—馬伏十景”為主線的“朱子文化‘莒’游”品牌旅游路線。 莒口鎮黨委書記周天翼表示:“寒泉精舍文化園是武夷山國家公園1號風景道上一處重要的文旅景點。修復寒泉精舍,打造游學研學基地,希望把朱子的思想文化更好地傳承下來、弘揚出去,促進建陽文旅發展。” 朱子創建的最后一所書院則是在建陽城西考亭,也名考亭書院。宋理宗于淳祐四年(1244年)御書匾額“考亭書院”。朱子在考亭書院期間,著述講學,吸引匯聚了不遠千里負笈而來的學者,形成了影響深遠的“考亭學派”。 建陽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余劍飛表示,建陽區借此重點打造考亭片區,培育文化旅游拳頭產品,累計投資25億元,建成考亭書院、建盞文創園、武夷夢華錄、觀書園、文公堤等21個重點項目;推出互動式朱子文化展演、非遺美食體驗、宋代點茶表演、建盞拉坯等新業態;舉辦大武夷趕山節、朱子祭祀大典等特色文旅活動。考亭村實現由普通行政村到省級旅游度假區的華麗蝶變,獲評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稱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