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瑞樟書院,在永忠里麻沙鎮(zhèn)。唐開國公劉翶見于御制《為善陰騭》者,卜居鎮(zhèn)南,手植樟木,大數(shù)十圍。建祠,祀祖中壘劉向。裔孫潯州太守劉中增創(chuàng)書院,與兄子翚講道,而朱熹亦從子翚講學于此。其后右史文忠公劉崇之、劉砥、劉礪、子寰,俱于斯受業(yè)于熹焉。厥后裔孫曰蓬山羽士劉瑺者,增創(chuàng)道源堂于中,配以子翚、崇之、砥、礪、子寰。又立五忠祠于后,以祀翱、頜、韐、子羽、珙、純焉,是為西族,與五夫東族同一脈也。書院久圮,而扁額猶存。國朝正統(tǒng)十三年,奉部符重建。復圮。成化十八年,提學僉事任彥常檄縣重建。嘉靖丙申,建寧道王庭復檄縣修葺,并樹坊表。癸丑,知縣馮繼科復新之。知縣張其協(xié)詩:“名賢世澤滿閩江,六百年來此瑞樟。春雨秋風好培植,兒孫元不替書香。” ——明嘉靖《建陽縣志·卷五》
瑞樟書院,在麻沙渡頭村。劉翱在唐乾寧三年(896)率部入閩鎮(zhèn)守建州,攜家族成員遷居麻沙渡頭,并親手植下樟樹。到了宋朝,當年劉翱手植的樟樹已“大數(shù)十圍,根盤屈曲”。此處一直為劉氏家塾所在,直到“宋嘉定(1208—1224),裔孫潯州守曰中者創(chuàng)瑞樟書院”,宋嘉定年間(1208—1224),劉翱后裔、潯州太守劉中在先祖故居附近修建書院,與同族兄劉子翚在書院講道,而朱子跟隨劉子翚也往來于書院。“宋右史劉崇之嘗從朱文公讀書于此中,扁額猶存”,與書院有關的劉氏族人劉崇之、劉砥、劉礪、劉子寰,或?qū)W于朱子,或與朱子往來。 書院坐癸面丁,周圍重岡疊嶂。背靠盤龍峰,面溪,溪南即是云巖,左側(cè)是蓮湖,右側(cè)是武陵橋。書院寬十二丈、深二十八丈。書院前有五開間的門屋,中間懸掛匾額“瑞樟書院”;正堂懸掛匾額“道源”;迎來送往的客廳則懸掛“忠文世家”匾。 宋朝的嘉熙三年(1239),理宗皇帝親自敇“瑞樟書院”匾。 到了明朝永樂年間,明成祖朱棣御撰《為善陰騭》,此書記載了“劉翱禁溺”的典故,記述劉翱救活人命、革除河西溺子惡習、濟人利物等事跡。 明朝的成化十八年(1482),提學僉事任彥常視察福建各地的教育,從邵武到建陽,路過麻沙。任彥常見到瑞樟書院已經(jīng)荒廢,不由喟然長嘆,并上書給代職的巡按監(jiān)察御史汪奎,請求重建。汪奎答應了任彥常的請求,下令讓建陽知縣汪津重加修復。設立五忠堂,立三座牌坊,中間是“忠節(jié)流芳”,左邊是“力扶正道”,右邊是“五忠風烈”。嘉靖十二年(1533),僉事王庭重建“忠節(jié)流芳”“力扶正道”“五忠風烈”三坊。嘉靖三十二年(1553),知縣馮繼科修復。 明萬歷八年(1580),瑞樟書院被裁減。萬歷十三年(1585),重設。萬歷二十五年(1597),都御史金學曾重修。萬歷二十六年(1598),知縣魏時應在麻沙街改建劉氏忠烈祠。 清代,未見官方的重建記錄。1950年代,這棵瑞樟樹因受雷電襲擊,引起自焚,變成空心,樹身可容數(shù)人。1990年代因干枯及人為挖樹根而毀。如今,麻沙劉氏家族正重新修建。 |
版權說明 | 聯(lián)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