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文書院,在崇化里書坊。府志云,宋乾道間,朱子建。元大德五年,泉州總府推官張公光祖重建。明洪武二十七年,禮部侍郎、邑人張元略智以歲久傾圮,復為新焉。正統三年,提學僉事高公超修葺,典史廖公榮建前堂、東廳,藏《洪武正韻》諸書板。萬歷癸巳,長樂陳公省倡修,知縣趙公子貞、魏公時應成之。自宋、元、明,蒙上憲允,以本鄉牙稅自納正供外,余悉充春秋祀資。舊志云,明萬歷間知縣魏公時應捐俸銀三十兩,令余彰德購田一十五畝,付生員熊體信司其出入,除輸課外,悉為諸生膏火。 ——清道光《建陽縣志·卷五》
乾道五年(1169),朱子母親去世,朱子葬母于建陽馬伏寒泉塢,筑寒泉精舍守喪,一邊在寒泉精舍著述立說,一邊到書坊創辦同文書院?!端问贰泛椭熳拥摹缎袪睢返葧亩紱]有提及朱子刻印書籍,更沒提到他創辦同文書院?!笆俊辈慌c“商”爭利,一直以來,儒士不經商,之所以缺乏朱子建同文書院的記錄,與“為圣者諱”有關。黃仲昭的《八閩通志》則記載,“宋乾道七年(1171),朱子建之”。 朱子對刻書的質量要求極高,認為是千秋萬代的事;朱子的生活困頓,他的著作又有足夠的市場,因此,朱子印書有為稻粱謀的目的;朱子刻印書籍,更重要的目的是——保證自己的學術成果不受侵害。 朱子在書坊建同文書院,書院中間是正堂,用來供奉先圣,堂前是書室,用來貯存圖書。朱子在同文書院自刻自印《太極圖說解》《通書解》《伊洛淵源錄》《程氏外書》等十幾種重要著作。 同文書院的主要事務由朱子女婿劉學古、季子朱在打點,門人林澤之(林用中)協理財務。朱子在給劉學古的信中說:“懇有紙萬張,欲印經、子及《近思》《小學》二儀。然比板樣,為經、子則不足,為四書則有余。意欲先取印經、子,分數以其幅之大半印之,而以其余少半數印它書,似亦差便。但紙尚有四千未到,今先發六千幅,便煩一面印造,仍點對,勿令脫版乃佳。余者亦不過三、五日可遣也。工墨之費,有諸卒借請,已懇高丈送左右,可就支給……”信中,朱子對紙張的使用、刻印的多少、工錢的借支都進行了交代。 朱子的刻書坊并沒有具體的堂號,他只是提到“庫”?!督柨h志》和明戴銑《朱子實錄》稱“同文書院在建陽縣崇化里書坊”,以“同文書院”指代朱子的刻書“庫”實為后人所為。嘉靖《建陽縣志》中的一幅《書坊圖》便是以同文書院為中心進行構圖的。后來,同文書院因遭受兵燹而毀。 元朝大德五年(1302),張光祖重建崇化同文書院。張光祖曾任泉州總管府推官,鄉貫不詳,《八閩通志》認為他可能就是書坊人,“疑其邑人也”。重建的同文書院規模很大,“逾百楹”。書院上梁時,熊禾為書院撰寫《同文書院上梁文》。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禮部侍郎、建陽人張智重建倒塌廢棄的同文書院。正統三年(1438),提學僉事高超重修,典史廖榮建造前堂、東廳,收藏了《洪武正韻》等書籍的刻書板。萬歷二十一年(1593),長樂人陳省提議重修,前后兩任的建陽知縣趙子貞、魏時應共同將同文書院修建得煥然一新。 從宋朝開始,同文書院一直都受到上司的重視,書坊的稅收就有一部分用于書院,另有部分田產,為“諸生膏火”,一直有資金、田產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