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熊秘,乾符間,官至右散騎常侍、兵部尚書。因黃巢亂,自南昌避地入閩,至義寧,愛其山水,遂卜居焉,名曰熊屯,鰲峰書院其所建也。 ——道光《建陽縣志·卷十三》 鰲峰書院,即熊勿軒先生祠。在崇泰里樟?,書院故唐熊尚書秘所建,為子孫肄業(yè)之所。宋勿軒先生禾改其門對云谷,以寓仰止之意。明成化庚辰,副使何公喬新重建以祀勿軒先生。萬歷丁酉,都御史金學曾重修。 ——清《道光縣志·卷三》
鰲峰書院在莒口樟?(又稱熊屯、熊墩),始建于唐末乾符年間(874-879),是唐尚書熊秘為家族子孫學習而創(chuàng)建的家塾,是閩北的第一座書院。 宋朝初年,熊氏后裔熊知至,自號鰲峰先生,撰有《鰲峰隱人集》。熊知至改家塾名為鰲峰書院。 宋亡后,熊秘后裔熊禾主持書院并重修,增建傳衷堂、道源堂、熊氏忠孝節(jié)義祠。熊禾對朱子推崇備至,他在《考亭書院記》中寫道:“周東遷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 他稱朱子為“百世之師……公之文,如日麗天;公之神,如水行地”。重修鰲峰書院時,熊禾將門改對云谷,以示景仰朱子,承接朱子道學之傳,并將書院名改為“云谷書院”。熊禾擔心“道學之不明,由祀典之不明也”,于是“黜邵、馬而定五賢之祠,別配享而正孔廟之儀”。熊和在鰲峰書院通過明確祭祀的對象,來達到明道統(tǒng)、明祀典的目的。祭祀孔子,以顏子、曾子、子思子、孟子配祀;其次,將“邵”“馬”,即邵雍、司馬光移出祭祀體系,只祭祀“宋五賢”——周濂溪(敦頤)、程明道(顥)、程伊川(頤)、張橫渠(載)、朱晦庵(熹)。在《三山郡泮五賢祠記》中,熊禾自敘:“仆于云谷之陽,鰲峰之下創(chuàng)小精黌,中為夫子燕居,配以顏曾思孟,次以周、程、張、朱——濓溪、明道、伊川、橫渠、晦庵五先生,隆道統(tǒng)也。” 熊禾將整套的學院禮儀引入云谷書院,書院開學時,熊禾舉行“舍菜禮”, “舍菜”也叫“釋菜”,是古代的祭禮之一,書院在開學或春秋兩季祭祀孔子時,即為“釋菜”禮。禮成后,士人李德成寫下《鰲峰書院舍菜禮成》: 鰲峰峰前子熊子,舉目乾坤淚如雨。 百年學絕白日飛,要作山中古鄉(xiāng)遂。 相看云谷青不了,手濯流泉挹清泚。 …… 大德九年(1305)的元日,來參加釋菜禮的學者達55人,熊禾的《乙巳元日鰲峰書院會拜五十五人》一詩生動描繪了這一盛況: 曉日瞳瞳一歲初,鄉(xiāng)閭盛會說吾廬。 運當堯歷三千六,數(shù)協(xié)羲圖五十余。 修竹歲寒欣得友,野花春色且攜書。 大篇聽取艱貞訓,萬古天心定不虛。 鰲峰書院因熊禾講學著述而聞名,熊禾去世后,后人就在書院建祠奉祀他,故又稱熊勿軒先生祠。 明永樂十八年(1420),書院被權勢侵占。正統(tǒng)十一年(1446),熊氏后人熊椽申訴上司憲副高公、僉事董公,書院得以收回修復。 明成化十年(1474),知縣項旻在書院外建兩座牌坊,左邊“道學”坊,右邊“忠孝”坊。在此前后,分巡僉事彭誠下文讓通判周鳳修復書院;副使何喬新重建。萬歷二十五年(1597),都御史金學曾重修。鰲峰書院毀于民國后期,留下五大圓門與殘垣斷壁,1976年遺址改為田地。現(xiàn)已小規(guī)模重建。 |
版權說明 | 聯(lián)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