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慎勿談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長。 釋文:不要隨便議論別人的短處,也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 時代價值:慎言;謙虛 小故事:推己及人 東漢開國名將馬援告誡他的子侄說:“聽到議論別人的短處,耳朵可以聽,但不能去傳播。既然不去傳播,又何必去聽呢?所以,聽到議論別人的短處,未必要聽。但有益的言論和高尚的行為,則不可不聽。談論別人的短處,攻擊別人的惡行,不是君子所該做的。” 北宋范純仁告誡子弟說:“一個人即使再笨,他在指責別人時卻很聰明;一個人即使再聰明,寬恕自己時卻很糊涂。你們應當用批評別人的態度來批評自己,用寬恕自己的態度來寬恕別人。這樣,就不怕不能到達圣賢的地位了。” 儒學的一個重要特點是重視推己及人的恕道,提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因此,在人際交往中,不隨便揭人之短,也不炫耀自己的長處。不揭人之短是為了使人有改過之心,走上為善之路。
朱子曰:當擇善以潛心,毋以一長而自足。(《祭鄭自明文》) 茍能以責人之心責己,恕己之心恕人,則不患不至于圣賢矣。(《四書或問》卷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