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蓮教子 五夫位于武夷山市的西北部,四面環(huán)山,一條河流從這里穿過直通建陽(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qū))。宋代時五夫以盛產(chǎn)蓮子而聞名。蓮花被認為是佛教的代表,一到夏日,蓮花一碧連天,整個五夫仿佛被籠罩在“佛光”中,顯得潔凈、無暇。加之作為聯(lián)通南北的交通要道,五夫同時又是當時的商業(yè)重地,匯集了來自全省乃至全國各地的巨商大賈、儒學大家、名僧名道等,一時經(jīng)濟繁盛、人文薈萃。朱子就是伴隨在這種氛圍中在五夫生活、讀書的。 朱松去世后,作為家中唯一的男丁,朱子感覺自己在一瞬間已經(jīng)成大成人了,必須肩負起照顧家庭的重任。因為劉子羽的照顧,朱子一家暫時沒有了生活的壓力,所以朱子一心撲在的讀書上,以期不辜負父親和老師們的期望,甚至有過 “五年不出門庭荒”的苦讀經(jīng)歷。 相傳,朱子有一天讀書至深夜,母親朱夫人怕朱子太過辛苦,便煮了一碗蓮子粥給他。 朱子連忙放下手中的書,恭敬地接過碗來,然后又恭敬的端到母親面前,說:“您每天操勞家務(wù),還是您喝吧。” 看著懂事的孩子,朱夫人感到很欣慰。自從丈夫去世后,她很怕朱子會因有寄人籬下之感而迷失方向,還好在“武夷三先生”的教導下,朱子的學業(yè)和品德都大有長進,朱子也在嚴格要求自己。想到這些,朱夫人笑著說:“這是給你做的,我要喝的話自己再做一碗。孩子,邊喝邊休息一下吧,不要讀書太累了。” “我曾經(jīng)聽一位高僧演說佛祖‘拈花微笑’時說過,這蓮花代表了清凈心,有了清凈心,人處理事情便會條理分明。”朱夫人接著說。來到五夫后,因為朱子和“武夷三先生”的影響,朱夫人也開始接觸了佛教,借以排遣對朱松的哀思。 “對,濂溪先生(即周敦頤)也說‘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朱子接著母親的話說。 “對啊,濂溪先生贊美蓮花從淤泥中長出來而不被污染,你看這蓮子—”朱夫人指著碗里的蓮子說,“同樣是從淤泥里成長出來的,它的心是苦的。蓮子將苦澀藏在了內(nèi)心,卻將甘甜奉獻給了我們。孩子,你要知道,做人也應(yīng)該這樣啊!” 聽了母親這番質(zhì)樸的話,朱子腦中突然閃過一陣靈光,瞬間想明白了很多讀書上的困惑。他將蓮子湯小心的放在桌子上,整了整自己的衣服,端正地站好,恭敬地說:“感謝母親的教誨。本來孩兒讀書中有很多困惑,聽了母親的這番話,好像我已經(jīng)找到了解決這些困惑的方法。唐代黃櫱(bò)禪師曾作詩說:‘不經(jīng)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孩兒現(xiàn)在明白了,任何學問都是從‘苦’中結(jié)出的果實,佛家提倡苦修,道家提倡苦練,儒家則是苦學,這也正與這蓮子一樣啊!” 這就是流傳已久的“煮蓮教子”的故事,這個故事對朱子一生都影響很大,縱觀其一生的行為,無不以苦為樂。 |
版權(quán)說明 | 聯(lián)系我們 | 設(shè)為首頁 | 收藏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