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西林院壁二首(其二)
巾屨翛然一缽囊,何妨且住贊公房。 卻嫌宴坐觀心處,不奈檐花抵死香。
在朱子可考的存世詩中,共有8首與南平西林院相關,這些詩大致可以串起朱子從延平先生李侗學習的歷程。除最后兩首是李侗先生去世后的追憶之作外,其中4首是給西林院和尚惟可法師的,多為觸目景色而寫的閑散心情,而唯獨這開篇兩首,寫得自信又俏皮,言語間更可見朱子作為性情中人的本來面貌。 我只身頭戴冠巾,腳蹬鞋履,手里拿著一個裝碗的袋子,瀟瀟灑灑,簡簡單單,前來拜會延平先生李侗。為了求學,暫居在西林院的僧房里,條件簡陋,可這又有什么呢?只是李侗先生教我“靜坐體認天理”的觀心法門,強調必得默坐澄心涵養內省,而我這種定力功夫不到家,實在抵抗不住屋檐前柚花濃郁的芳香。 今人楊青等將“檐花抵死香”看做是朱子少年時沉溺其間的禪家工夫,把最后兩句俏皮話認定為有“微言大義”——朱子為自己“禪家工夫終不能連根斷絕,如檐花誘惑他”而“深感不安”。這種觀點固然也可言之成理,但總讓人覺得頗有意大利人艾柯所言“過度詮釋”(Over-Interpretation)之嫌。其實,聯系朱子“埋首書冊無了日,不如拋卻去尋春”等詩句,不難理解這位圣人心中追求美善合一境界的強烈愿望。再者說,朱子在這首詩下曾自注“檐前有柚花”,可見其花、其香乃是實指,確有其物、其事,而這句詩的妙處卻在“抵死”二字,把一位“被逼”靜坐的青年學生的那種“心里癢癢”的心態,彰顯得淋漓盡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