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寄籍溪胡丈及劉恭父二首(其二)
甕牗前頭列翠屏,晚來相對靜儀刑。 浮云一任閑舒卷,萬古青山只么青。
朱子在這兩首絕句下曾有自序,其曰:“紹興庚辰,熹臥病山間,親友仕于朝者以書見招,熹戲以兩詩代書報之。”可見,這兩首詩其實都是“戲作”,但文學便是如此,抱持“戲”(游戲、嬉戲)的心態者,往往多有所獲。朱子在“一川風月要人看”的自明心跡之后,仍覺不過癮,又縱深闡釋了自己拒絕的緣由: 家里雖然貧苦,但破瓦爛窗之前,你能眺望見青翠的山峰并列眼前。到了天色已晚的時候,這些青山默默相對,仿佛是在給我們做為人處世的沉穩榜樣。在這山野之中,不必去管白云是舒是卷,且由他去;就像那萬古不變的青山,無論管與不管,它都是一副如此青翠的景象,絲毫不因人的無為而變化。 不過,朱子的這種解釋只說了自己不求名利,不管是非,只看自然,只做學問,并沒有很好地把實踐社會、服務社會與自己的學術思想體系完成結合起來,少了儒家濟世安民的責任情懷。所以,后來這兩首詩傳到湖南學者胡宏那里,他就對他的學生張栻說,“吾未識此人,然觀此書,如其庶幾能有進矣。特其言有體無用,故吾為是詩以箴警之。”胡宏對朱子十分欣賞,但對其“要看風月”的選擇有所批評,認為這只是明哲保身,而沒有看到儒者經世濟民的一面,因此是“有體而無用”。胡宏回復朱子的次韻詩曰“幽人偏愛青山好,為是青山青不老,山中出云雨太虛,一洗塵埃山更好”,可讀性也很強。只是,更重要的是,胡宏與朱子以詩為書信,一往一答,各自均言之成理,實在可謂理趣詩中的名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