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傅漢亮原籍崇安掛墩,與其弟傅銀亮等均為天主教徒,原以耕山、打獵為生。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法國神父大衛到建陽大竹嵐毗鄰的崇安掛墩采集鳥類標本,得到傅氏兄弟的幫助,制成大量鳥類標本。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春,在福州海關任職的英國人拉圖奇在福州動物標本世家第二代傳人唐氏三兄弟的幫助下,找到掛墩。在傅漢亮的幫助下,拉圖奇在大竹嵐與掛墩采集到不少鳥類新種的標本。清宣統元年(1909年),傅漢亮病逝于大竹嵐英國人拉圖奇回國后,利用大竹嵐收集的動物標本于1924~1934年先后發表兩卷本的《中國東部鳥類手冊》,從此大竹嵐與掛墩在世上齊名。 傅漢亮病逝后,其長子傅啟發(1893~1968年),次子傅友發(1895~1979年)及寶發明發等嗣子,跟隨四叔銀亮耕山、打獵,以制作標本為生,成為傅氏標本世家第二代傳人。 傅友發的長子傅重先(1922~1960年)于民國23年(1934年)主教會介紹到建教會學校讀書,3年后回到大竹嵐,專門從事標本制作。民國26年4月,德國昆蟲學家克拉帕利希尋到大竹嵐,住在傅家,在傅氏兄弟、父子幫助下,制作動物標本16萬號(今存德國博物館)。民國28年,中國生物學者馬俊超到大竹嵐,也住傅家,進行長達5年的科學考察。在傅重先等人幫助下,采集并制作昆蟲標本60萬號(今存臺灣博物館)。抗戰期間,協和大學搬遷到邵武后,該校教授鄭作新在福州動物標本世家第三代傳人唐瑞干的陪同下到大竹嵐。獲得傅重先等人的幫助,采集到鳥類新種標本40余種,其他鳥類標本上百種。抗戰勝利后。國民黨頑固派發動內戰,“圍剿”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游擊隊,山里很不平靜。傅友發搬家到黃坑街,不久即定居黃坑桂林的六墩。 建國后的“大躍進”年代,傅啟發搬家到坳頭村李家塘。大竹嵐從此沒有傅氏住戶。1949年后,唐瑞干等學者常介紹有關單位到黃坑向重先及其堂兄弟定制動物標本。1960年傅重先因病去逝,傅氏子孫遂改以農務為業,標本制作中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