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年前就認識周建平了,那時的他,癡迷建盞,在建陽的古街開了一個經營建盞的門店,叫“大宋建窯”。五年前的周建平,還很靦腆、很年輕,話語中有很多的向往和憧憬。五年后的今天,離開了古街的喧囂,我在他的展示館里,老盞新茶,香氣氤氳,話題聊的還是建盞。他侃佩而談、娓娓道來。經過了幾年的歷練,他成熟干練、視野開闊,已經沉穩平和多了。 沉穩平和來自于他的榮譽:2015年5月,“金兔毫”獲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評比金獎。同年6月、11月,“油滴建盞”分別獲中國工藝美術“華藝杯”評比金獎、北京國際文創產品交易會工藝美術“華表獎”金獎,2016年5月,“金油滴建盞”獲第十一屆中國(莆田)海峽工藝品博覽會優秀作品評比金獎…… 2017年4月,周建平被南平市建陽區政府授予“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2018年12月,被授予福建省工藝美術名人榮譽稱號。 五次上央視 在一個小城,能五次上央視的人,在人們心中應該是牛人了。周建平就上了五次央視:2014年央視王剛主持的《尋寶——走進建陽》,年經的周建平帶著他收藏的直徑28公分宋代大斗笠建盞和只有4.8公分的宋代小斗笠建盞,在央視第一次亮相,就吸引了許多建盞愛好者的眼球。2016年,周建平又帶匣缽老建盞和他燒制的金油滴建盞,參加水均益主持的央視《我有傳家寶》欄目。2018年、2019年先后三次走進央視《一槌定音》欄目。走進福建電視臺《匠心?建盞》、福建經濟頻道《雙建奇緣,盞定今生》、南平電視臺《創業故事》欄目…… 周建平說:“錄制《尋寶》欄目時,我帶著的是收藏品,而到了《我有傳家寶》的時候,我不僅帶了收藏品,我還帶上了自己燒制的金油滴盞,沉寂了近千年的建盞文化應該傳承和發揚。”每一種文明,都需要后代的延續,薪火相傳,代代守護,繼承創新。 周建平用繼承的態度去做建盞,最早燒的是“金兔毫”,是按照老盞的器形、一比一的比例來復燒的。他說:“因為古盞在外形上是有其美學構思的,這樣能保持建盞的外形美觀。”他的“金兔毫”受到了許多收藏者的喜歡。古語說“依天工而開物,觀物象而抒臆”,他則依老盞而開物、依老盞而創新,盡量仿老盞的靈魂和風骨。 紅袍鷓鴣斑 建陽南浦溪旁一個鎮子,有個好聽的名字,叫“水吉”。宋代祝穆在其《方輿勝覽》卷十一中說:“兔毫盞,出甌寧之水吉。”水吉后井,宋代的火,在這里燃燒出宋代的文明。周建平正是在后井村長大的孩子。長形如龍的建窯,漫山遍野的匣缽,紅中略帶褐色的泥土深深吸引著他。他的內心深處有一種情愫,那就是對建盞的鐘愛。這些為他以后從事的建盞收藏提供了便利的條件,也奠定了豐厚的情感基礎。而建盞的收藏也讓他廣交朋友,在交流切磋之間,不斷拓寬視野。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周建平不僅僅停留在收藏上,還要傳承和創新。2015年3月登記成立周建平建盞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成立了“紅袍建盞陶瓷廠”,有了自己的品牌“紅袍”。他辦廠,進行建盞的生產、研發、創新,遇到困難的時候,就琢磨自己收藏的古代建盞瓷片,希望這些瓷片給他帶來靈感。他說:“回憶這樣一段歷程,歡喜和辛苦交集。” 對建盞的理解和熱愛,加上刻苦的學習和鉆研,終于有了很大的收獲。看似普通的泥土,在他的燒制下,有了靈魂,溫潤沉靜。他和許多的建盞傳承人一樣,賦予了泥土獨一無二的生命。“紅袍鷓鴣斑”,就是他現在仿古代鷓鴣斑建盞主燒的茶器,保留了宋盞的韻味,一盞在手,溫潤厚重,滴釉均勻,且在黑色的底子上仿佛有山中鷓鴣的羽毛斑,美麗高貴。“紅袍建盞”的釉里乾坤,仿佛激活了古建盞的生命力,得到收藏者的好評,因此也捧回幾個大獎。 建盞展示館 2017年3月,春日和煦,陽光普照,建陽古街張燈結彩、一派喜氣,周建平創辦建陽首家個人宋代建窯藏品展示館開館。展示館多維立體的展現建盞的風采,成為建盞文化學習交流的窗口,是建陽豐厚遺產的縮影,重現大宋文化繁榮時代的記憶。這些建盞標本用獨特的美麗回報時光與歲月,它們展示了宋人的日常生活、文人雅趣、社會風貌、禮儀習俗等,是活化了的景觀。 走近他的建盞展示館,聚光燈下,一件件宋代建盞標本不失優雅的陳列著,有釉面、器形、底款三類。釉面有兔毫釉、油滴釉、雜色釉;器形有束口盞、斂口盞、敞口盞和撇口盞;底款除了“供御”等字樣以外,特別有趣的是還有“周小”或“陳小七”之類。看著這些建盞標本,有“自將磨洗認前朝”的感覺,它們沉默不知時光,可是人類是知時光的,經過近千年的風雨煙塵,歷史的溫度,正是通過這些多年來積累搜尋的珍寶保存了下來,讓我們感受到溫暖,來自中華民族文化的溫暖。 我小心翼翼的捧起一塊兔毫釉標本,手指尖就像伸向了漫長的時空隧道。我想到了遙遠的宋朝,那時有許多瑰麗的語言記下了這些瓷器“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鷓鴣碗面云縈字,兔毫甌心雪作泓”“綠地毫甌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閩來”……光陰是釉水,空間是泥坯,我與這些優美的文字相逢。恍惚間,覺得有一朵宋代的之花開起來,開在我的眼前。我把他放在我的鼻梁間嗅一嗅,有大地的香氣、泥土的香氣、文化的香氣。我置身于這樣的香氣之中,遙想著中國歷史上一段瓷器的傳奇,閩北這一塊土地上火和土的傳奇。 展示館里,一塊標本就是一首無言的詩。詩無言,但大美,古樸而豐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