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匍匐在閩北蘆花坪一帶緩坡上的龍窯在南宋時期曾多達99條。夜空中窯里的爐火映紅了半邊天。經過匠人窯工的不斷添柴加薪,窯內數以千萬計的由紅色泥土捏成的盞型碗狀的器具,經過火焰高溫的浴火重生,涅槃出或是流暢的兔毫斑,或是羽化亮麗的鷓鴣斑,或是燦若星空的曜變斑的黑釉茶具。此種茶盞深得皇親貴戚、文豪墨客乃至平民百姓的垂青,迄今仍被日本人視為國寶。 燒制此種黑釉瓷器的窯何以稱為“龍窯”?龍窯又稱長窯。是一種長隧道形窯爐,它依一定的坡度建造,窯呈長條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猶如一條巨龍從天而降,故稱龍窯。 被譽為“龍窯傳人”、建窯建盞協會會長許家有1956年生于水吉南山,一家三代從事燒窯營生。從曾祖父始,先輩就在此利用緩坡建起數條龍窯燒制白瓷碗、缽、罐等生活用品??h屬池中瓷廠開辦后,其父許獻球成了瓷廠最早的燒窯工。沒讀幾年書的許家有整天跟隨父親學裝窯、砌窯、出窯。許家有十五、六歲已能獨當一面。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工藝美術學院和福建省輕工研究所研究人員在建陽瓷廠進行仿制宋代建盞燒制試驗,燒窯任務由許家有帶班完成。1981年5月7日—10日,福建省科委舉辦仿古兔毫建盞鑒定會。經過專家鑒定。仿宋兔毫盞無論在造型上、釉面效果上,都具備宋瓷兔毫盞所具有的傳統風格和特點。不僅達到形似、質似,而且還達到神似。作為第一批參加攻關小組的許家有高興萬分,三年來辛勤灑下的汗水終于得到認可。 仿古兔毫斑建盞雖然燒制成功,由于當時人們尚不了解這塊“黑精靈”建盞“隱”性的無窮魅力,導致市場的冷清。高額的項目經費難以解決,項目組被迫解散,官方建盞研究一度戛然而止。之后,隨著企業改制轉行,水吉瓷廠倒閉了。無奈之下,許家有為了養家糊口,買了一輛車四處跑運輸。然而,他想燒制建盞的念頭始終沒放棄。開車之余,只要見到有關瓷器制作的書籍和相關資料,他就買回家,不斷研究和揣摩陶瓷燒制技術。一次偶然的機會,許家有在一位朋友家里見到了日本仿制的天目盞,立即勾起了他的“龍窯夢”。 2008年年初,他毅然賣掉汽車,回到家鄉,要圓他年青時的那個“龍窯夢”。最初,他在七里排租了一個舊的龍窯。滿懷信心地希望燒制成功。誰料想5月間一場特大暴雨沖毀了龍窯,一塊盞沒燒成,反倒損失了好幾千元。執著的他并沒有被親友的奚落和取笑而打消念頭。 2013年他于原建陽瓷廠舊址,獨立創辦南平市建陽區許家有建盞陶瓷有限公司。公司集研發古建窯建盞制作工藝及生產建盞工藝品為一體,按古代制藝流程燒制。他燒制的“兔毫盞”“油滴盞”“鷓鴣斑”等陶瓷作品在全國各大展賽中頻頻獲獎,摘金奪銀。2018年9月,許家有獲得福建省第四批非遺保護項目建窯建盞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稱號。 也許對龍窯的特殊情結,許家有認為:隨著科技的進步,采用電燒制建盞的技藝已被掌握,但釆用龍窯燒制技藝還鮮為人知。而且,釆用龍窯柴燒制出的建盞的斑紋更加細膩,表面更加溫潤光滑。這一傳統古代燒制法理應得到傳承!基于此,許家有于2017年春在公司附近的一片空地上再新建一座龍窯,歷經兩年,這條仿宋龍窯終于建成。此座龍窯全長43米,窯基最高處達五、六米,一次性可以燒制建盞60000多件。從205國道經過此地,便可遠遠看到該窯,如同一條臥龍,蓄勢待發,一躍飛天。 筆者有幸在現場目睹了龍窯的點火儀式的盛況:2017年7月21日晚6點6分,吉時一到,鞭炮齊鳴,按傳統習俗,在點火前許家有師傅帶領著眾弟子點燭焚香,祈禱窯神護佑,多燒精品!龍窯兩邊掛著的大紅燈籠,更是寓意著紅紅火火! 當火紅的火種從許家有手上擲進爐門內時,驟然爐內火光四射,耀眼的火舌包裹著一層層的匣缽,匣缽內整齊的排列著外形一致的素坯。高含鐵質的紅色坯體在炙熱環境下,浴火重生,逐漸產生美妙而神奇的蛻變?!斑@一變化的產生至少需要72個小時。要想燒出好盞,除了運氣成分外,溫度的調控,釉水的配比,燃料的干濕都決定成敗與否?!蹦橗嬘持鸸獾脑S家有如是說。 俗話說:“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因而師傅教授徒弟時都會“留一手”,能夠學到多少,全憑徒弟自身的造化。然而,在許家有心里,傳承是使命。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嚴字!“嚴師出高徒”,正是因為許家有對徒弟們的要求極嚴,對技術要求極高,在他眼中,容不得半點馬虎!在他手把手的傳授下,徒弟們迅速掌握了燒制技藝。而今,“許家班”人才濟濟,陳慧敏、蔣新穎、林杰、詹桂溪、暨志平、暨國軍等已經成為能夠獨當一面的優秀工匠和市、區級傳承人,成為建盞門派中的名門望族!他的女兒許杰還被評為建盞界“十佳新秀”,在首屆建陽建盞文化博覽會龍窯開窯儀式上大放光彩。許家有師傅的眾弟子齊聚現場,“許家班”們穿著“許家有盞”的淺灰色服裝,特別引人注目。在這次文博會上,他的企業榮獲“建盞文化產業示范基地”榮譽,2018年1月又被授于“南平市傳統工藝美術企業柴燒雜色釉建盞示范基地”稱號。 由于許家有的人品與技藝均堪稱一流,今年5月,他被推選為建窯建盞協會會長。話語不多的他,卻心懷激情,熱心干好傳承、組織工作,先后帶領工匠們到北京、廈門等地參加博覽會,產品文宣會,通過取經、學習、交流,擴大了工匠們的視野,了解了市場行情。今年8月底,許家有又接到省外宣部門邀請,代表建盞界出訪巴西。剛回到家的他告訴筆者,此次,是仿古建盞第一次在南美洲亮相,深深博得當地陶瓷家、收藏家的青睞。讓建窯建盞走出國門,名揚世界,應該是時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