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子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史上繼孔子之后影響最大的教育家,是中國古代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在中國教育思想發展歷程中起了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作用。朱子一生成就的事業主要有三方面:教育、著述和從政,但以教育的成就最為卓越。 朱子耕耘教育園地長達半個世紀。從紹興十八年(1148)舉進士,至慶元六年(1200)病逝,五十多年間,除有九年仕宦于各地、四十多天在朝任侍講外,朱子主要在福建、江西等地論道講學;從創建寒泉精舍,到武夷精舍、竹林精舍的建成,以及重建白鹿洞書院與岳麓書院,朱子興學、講學之功超邁前人,從游于朱子門下的學子達“數百千人”之多,可謂盛極一時。朱子即使從政也不忘講學。他的宦跡所至有閩、浙、贛、湘、皖等地區,興學、講學從未間斷。朱子是儒學、理學的集大成者,一生筆耕不輟,著述豐碩,而其重要的著作如《四書章句集注》《近思錄》《伊洛淵源錄》《詩集傳》《周易本義》《童蒙須知》《易學啟蒙》《小學》等,主要是作為講學的教材而編撰的,其著述的宗旨與教育活動相關;《朱文公文集》中大量的通信,都與論道講學相關,《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則是朱子數十年講學過程中師生對話的實錄,其中不少篇章形象生動地記述了朱子與門人具體的教學情境,展現了朱子論道講學的廣度與深度。朱子的著述并非純學術研究的論著,而是他講學論道的思想結晶。朱子的教育思想與教育智慧,蘊含于他的著述之內,體現在其教育實踐活動之中。 朱子的教育思想來源大致有三方面:第一,上承孔子、子思、孟子等先秦儒家的教育思想,近師北宋濂、洛、關諸位理學大師及其傳人的教育思想;第二,批判地吸收漢、唐諸儒以至道、釋諸家的教育觀念;第三,根源于自己的教育實踐經驗及對南宋教育現實的反思,故朱子的教育思想具有綜羅百代、匯納群流、致廣大、盡精微的特色,是孔子之后,能矗立中道,集教育思想之大成的教育家。朱子的教育思想猶如一巨大的思想儲水池,匯納群流,歸之一趨,是集孔子以下教育思想之大成者;確如錢穆在《朱子新學案》提綱中說:“朱子博通之學,其規模之大,條理之密”,“曠古無匹”。朱子的教育思想因為有此集大成的特色,又是南宋以來至晚清的教育思想的起點;元、明、清三代教育家,無論走哪一方向,都會觸及朱子教育思想這一壁壘,或傳承,或紹述,或懷疑,或批判,都無法繞過“朱子教育思想”。這樣,朱子就成為中國教育思想史的中心人物,其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歷史作用是無法否定的。 朱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不僅集北宋理學家教育思想之大成,而且集孔子以下儒家教育思想之大成,還對儒家以外其他百家眾流的教育思想有批判性的吸收。博大而不蕪雜,精深而不支離,這與朱子教育思想建構有其中心觀念貫穿始終相關。朱子教育思想的核心觀念是《易傳》的“生生”與孔子的“仁”,是“生生”與“仁”的精神在教育領域的貫徹與落實。朱子說:“孔門之學,所以必以求仁為先,蓋此是萬理之原,萬事之本?!薄叭纭洞髮W》致知、格物,所以求仁也;《中庸》博學、審問、慎思、明辨、力行,亦所以求仁也?!薄啊吨杏埂罚骸收撸艘??!省钟猩猓茄匀酥酪病!薄疤斓厣?,這些動意未嘗止息?!敝熳俞尶鬃印笆耪呷缢狗?,不舍晝夜”一語說:“天地之化,往者過,來者續,無一息之停,乃道體之本然也。然其可指而易見者,莫如川流。故于此發以示人,欲學者時時省察,而無毫發之間斷也。”仁之為德,生生不已,備萬理,含萬善,《中庸》曰:“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碧斓郎锢^之以化育覆載,是“仁”的精神,仁是造化之功,修人道以配天道,故教育的本義在于引導人朝此境界努力。朱子治《論語》《孟子》《大學》《中庸》,知孔門之學在求仁,故他立教、施教的宗旨亦在此,其教育思想是以仁、生生的精神為內核而展開的,是一種內含人文主義、理性主義的生命教育學;把握生命,體驗生命,理解生命,化育生命,提升生命的意義與價值,使生命趨向至善的境界,即仁的境界,是朱子教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朱子就是基于“仁”與“生生”的精神,對孔子以下的教育思想作批判的繼承與創造性發展的,也是本著這一精神對現實的教育進行反思與批判的,此乃朱子教育思想博大而不蕪雜、精深而不支離的關鍵所在。 朱子教育思想內容極為豐富,涉及現代教育學所論的諸多方面,如,何謂教育、教育的目的、教育的使命與功能、教育的內涵諸方面;如,德育、智育、美育、群育等,教育的不同層次、制度化教育與非制度化教育、課程、教材、教學方法與原則,等等。朱子并沒有像現代教育家那樣撰寫教育哲學、教育學專著,他的教育思想散見于《論語集注》《孟子集注》《大學章句》《中庸章句》《易學啟蒙》《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儀禮經傳通解》《資治通鑒綱目》《八朝名臣言行錄》《近思錄》《伊洛淵源錄》《太極圖說解》《通書解》《孝經刊誤》《小學》等書之中。寓創造于注疏之中是朱子治學的特點,他往往通過對孔子、曾子、子思、孟子、周敦頤、張載、邵雍、程顥、程頤等教育家或思想家的言論詮釋,闡發自己的教育思想。此外,朱子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往往就門人、弟子有關的教育提問作答,闡明自己的教育觀點以啟迪學子,《朱子語類》所記極多;因此,研究朱子教育思想,只有從朱子上述著作、《朱子語類》以及朱子與講友、門人的通信等中作一番梳理,進行深入的、系統的探索,才能窺見奧蘊,觀其風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