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599-5822971
您所在的位置 > 建陽新聞網 > 書香建陽 > 朱子 > 朱子著述 > 正文
朱子自著書
2022-12-27 15:00:45? 作者:   來源:《朱子文化大典》   責任編輯:

1. 曾子固年譜一卷(佚)

此為朱子生平所撰第一部著作。約成書于紹興二十二年至二十三年(1152—1153)五夫家居時期。

曾子固(1019—1083年),名鞏,唐宋八大家之一。朱子自稱,在年二 十左右時,“便喜讀南豐先生之文,而竊慕效之。”《朱子語類》記門人吳 必大錄云:“先生舊喜南豐文,為作年譜。”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 卷十七著錄曾鞏《元豐類稿》五十卷《續》四十卷《年譜》一卷云:“《年譜》,朱熹所輯也。”陳振孫著錄的刊本為南宋開禧乙丑(1205)建昌守趙 汝礪所刻。此本久佚,其后明清刻本雖多,唯獨朱子所撰《年譜》不存。僅 存者,是朱子所撰的《曾子固年譜序》與《曾子固年譜后序》二文。

2. 牧齋凈稿一卷(存)

成書于紹興二十五年(1155),為朱子編訂的其早年所作詩集。《晦庵先 生朱文公文集》卷一《題謝少卿藥園二首》下注云:“自此詩至卷終,先生 手編,謂之《牧齋凈稿》”,為后人編輯朱子《文集》時所注。“牧齋”為 紹興二十一年(1151)朱子被命同安主簿而待次在家,為其五夫紫陽堂書齋 所起之名。朱子為此撰有《牧齋記》云:“余為是齋而居之三年矣。……無一日不取六經百氏之書,以誦之于茲也。”①故《牧齋凈稿》收朱子從紹興 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1151—1153)齋居生活的詩作,記錄其時出入佛老的 感悟與反思。

此書無單本行世,全文則收入《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一,存詩111篇,145首。

3. 論語訓蒙口義(佚)

成書于隆興元年(1163),因同年成書的《論語要義》詳于義理而略于 名物文字訓詁,內容較為抽象而不便初學,故撰此書。朱子自序云:“予既敘次《論語要義》,以備覽觀,暇日又為兒輩讀之。大抵諸老先生之為說, 本非為童子設也,故其訓詁略而義理詳……殆非啟蒙之要。因為刪錄,以成 此編。本之注疏,以通其訓詁;參之《釋文》,以正其音讀。然后會之于諸 老先生之說,以發其精微。一句之義,系之于本句之下;一章之旨,列之本 章之左。又以平生所聞于師友而得于心思者,附見一二條焉。……取便于童 子之習而已。”由此可知,此書是在《論語要義》的基礎上“刪錄以成”, 并加以注疏、釋義和音讀,并揭示句義和章旨。

4. 困學恐聞編(佚)

此為朱子早年自編的詩文集,成書于隆興二年(1164)。王懋竑《朱子 年譜》卷一錄舊譜云:“朱子嘗以‘困學'名其燕坐之室,因目其雜記之編 曰《困學恐聞》,至是書成。”

“困學” 一詞,源于《論語?季氏》:“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朱子自 謙云:“熹少而魯鈍,百事不及人。”故自我評價是“困而學之”。在先師 李侗的指引和自己的刻苦努力下,學有所成,又懼夫“以未能行其所聞為 恐”。為此,他告誡自己,要將所學付之于“行”,即將孔子的仁學思想付之實踐。此即朱子編撰“困學恐聞”的初衷。

此書原本久佚,《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有《困學恐聞編序》一文。

5. 雜學辨一卷、記疑一卷(存)

此書約始撰于隆興二年(U64),而成書于乾道二年(1166)。內容以駁 正北宋諸儒之雜于佛老者。其中“蘇軾《易傳》十九條,蘇轍《老子解》十 四條,張九成《中庸解》五十二條,呂希哲《大學解》四條”。其體例為 先摘錄原文,駁正之文則列于其下。

乾道二年(1166),邵武何鎬為此書作跋。此書今存《朱子遺書》本、 四庫全書本、西京清麓叢書本等。幾種版本后均附《記疑》一卷,內容則是 摘錄程氏門人記錄師說,附以己意而雜以佛老之說,故亦“摘錄而與之辨, 凡二十條”。因內容與《雜學辨》相類,故附刻其后。

6. 南岳唱酬集一卷、附錄一卷(存)

成書于乾道三年(1167)十一月。是時,朱子與張栻、林用中游南岳衡 山,三人一路唱酬,得詩149首,編為此集。今存明弘治刻本和四庫全書 本。但“傳寫者訛誤脫佚,非當日原本”。朱子所作詩后收入《晦庵先生 朱文公文集》,不全。附錄載朱子與林用中書32篇、林用中遺事與朱子所作 字序,非原集所有。四庫館臣疑為“或林氏后人所附益”

7. 東歸亂稿(佚)

成書于乾道三年(1167)十二月。是時,朱子與林用中、范念德從潭州 歸五夫,三人一路唱和,得詩二百多首,抵家,編為《東歸亂稿》,朱子有 《東歸亂稿序》。

8. 太極圖說解一卷(存)

成書于乾道六年(1170)建陽寒泉精舍講學之時。《太極圖說》為周敦頤所著,全文僅264字。內容為對本源于道教的《太極圖》進行儒家哲學的 改造和闡釋。原文附于《通書》之后,朱子認為這樣會使讀者“遂誤以圖為 書之卒章,不復厘正,使先生立象盡意之微旨暗而不明”,故將其置于 《通書》卷首,以“總攝”全書。此外,又將其獨立成篇,并撰文為之作解。

文中解釋“無極而太極”為無形而有理,無極與太極乃一體之二名,是 宇宙的本體;陰陽為氣,太極與陰陽則是形而上的理與形而下的氣的關系。 朱子在本書中,以其理本論的思想,進一步改造了周敦頤源于道家老子從無 生有的太極說和道家宇宙圖式理論,使之成為理學體系中宇宙生成論、萬物 生化論的根源。

此書現存的版本有《朱子成書》本、《周子全書》本、《李文貞公全集》 本等。

9. 西銘解義一卷(存)

乾道八年(1172)成書,淳熙十五年(1188)始作后記以授學者。《西 銘》本為張載《正蒙?乾稱篇》的首節,原稱《訂頑》,與《東銘》(原稱 《破愚》)合稱二銘。張載曾揭之書堂東西兩窗以示學者,后程頤為之改名為 《東銘》《西銘》。朱子將《西銘》從《正蒙》一書中單獨抽出,獨立成篇, 加以解義。文中發揮了程頤“《西銘》明理一而分殊,擴前圣所未發”的思 想,對張載提出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普愛眾生,泛愛萬物的思想也 作了闡釋和肯定。

本書撰成后,當時未刊行,淳熙十五年方與《太極圖說解》一同刊行, 以示及門弟子。現存版本有《朱子三書》本、《張子全書》本等。

10. 中和舊說(佚)

成書于乾道八年(1172)八月。此書所收系乾道五年(1169)春“中和新說”誕生之前,與以張栻為代表的湖湘學派學者探討中和之義的往還信 札。朱子《中和舊說序》云:“暇日料檢故書,得當時往還書稿一編,輒序其所以,而題之曰《中和舊說》。蓋所以深懲前日之病,亦使有志于學者讀 之,因予之可戒而知所戒也。獨恨不得奉而質諸李氏之門,然以先生之所已 言者推之,知其所未言者,其或不遠矣。”

11. 論性答稿(佚)

成書于乾道八年(1172)八月。此書所收系乾道五年(1169)春“中和新說”誕生以后,與湖湘學者圍繞新說而展開討論的往返信札。《晦庵先生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五有《記論性答稿后》一文,即為此書所作的跋文。

12. 詩集解二十卷(佚)

成書于淳熙四年(1177)。朱子解詩,曾先后兩易其稿,經歷了前期主 《毛詩序》而作初稿《詩集解》,后期廢《詩序》而作今本《詩集傳》這兩個 不同的階段。朱子曾自述云:“某向作《詩解》,文字初用《小序》,至解不 行處,亦曲為之說。后來覺得不安,第二次解者,雖存《小序》,間為辨破, 然終是不見詩人本意。后來方知,只盡去《小序》,便自可通。于是盡滌舊 說,《詩》意方活。”

此《詩集解》即所謂“初用《小序》”的"《詩解》”文字。此書原本今 已亡佚無存,束景南從呂祖謙《呂氏家塾讀詩記》中輯出《詩集解輯存》, 雖非完帙,然從中已可見朱子早期詩學思想之一斑。

13. 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存)

成書于淳熙四年(1177)。乾道八年(1172),朱子編成《論孟精義》之 后,又取此二書之精粹撰成《論語集注》和《孟子集注》。《集注》與《精 義》的區別是,《精義》不載《論語》《孟子》原文,而僅列各理學名家解說 之文,以編為主。《集注》則將《語》《孟》全文錄入,各家解說之文以及朱 子本人的注文、釋文分列于分章分節的原文之下。其中有許多朱子本人的精 辟見解,以撰為主。

《論語集注》《孟子集注》曾經多次反復修改,朱子生前曾多次刊刻。現存最早的是宋嘉定十年(1217)當涂郡齋刻本,題為《論語集注》十卷《序 說》一卷、《孟子集注》十四卷《序說》一卷,現存國家圖書館。

14. 論語或問二十卷、孟子或問十四卷(存)

成書于淳熙四年(1177)。朱子取《論孟精義》之精粹編成《論語集注》 和《孟子集注》后,又于《集注》之外,以一答一問的形式,將其之所以如 此取舍的理由,編為《論語或問》和《孟子或問》。《晦庵先生朱文公續集》 卷二《答蔡季通》云:“某數日整頓得‘四書'頗就緒,皆為《集注》,其余 議論,別為《或問》。”其中,《集注》指的是《四書集注》,《或問》指的 是《四書或問》,而《論孟集注》和《論孟或問》分別為其中的兩種。

此書現存最早的是上海圖書館存宋刻本,不全。常見通用本有《朱子遺 書》本、四庫全書本等。

15. 易傳十一卷(佚)

成書于淳熙四年(1177),被稱為朱子注易五書之一。《四庫全書總目》 卷三《朱文公易說》條下云:“朱子注易之書,為目有五:曰《易傳》十一 卷;曰《易本義》十二卷;曰《易學啟蒙》三卷;曰《古易音訓》二卷;曰 《蓍卦考誤》一卷,皆有成帙。”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一著錄:“《易傳》十一卷、《本義》十 卷、《易學啟蒙》一卷。煥章閣待制、侍講新安朱熹晦庵撰。初為《易傳》, 用王弼本。復以呂氏《古易經》為《本義》,其大旨略同,而加詳焉。”陸 游《渭南文集》卷二十九有《跋朱氏易傳》一文。朱子門人度正《性善堂 稿》卷十四《書易學啟蒙后》則云:“晦庵先生為《易傳》方脫稿,時天下 已盛傳之。”

此書諸家年譜均不錄,一向罕為人知。束景南有《朱熹作〈易傳〉考》, 據諸家書目所著錄,以及朱子與張栻、孫敬甫、葉彥忠、皇甫文仲等書信往來,考證出“朱熹確作《易傳》,亦甚流行”。并于朱子門人熊節所編《性 理群書句解》一書中索得朱子《易傳序》,為此書僅存的一篇珍貴資料。

16. 易學啟蒙四卷(存)

成書于淳熙十三年(1186)三月,共四篇,每篇一卷。分別為《本圖 書》《原卦畫》《明蓍策》《考變占》。

朱子因“近世學者類喜談《易》,而不察乎此,其專于文義者,既支離 散漫而無所根著;其涉于象數者,又皆牽合傅會”,故又撰此書以明探蓍 命爻之旨,以期糾正當時學者受現行《周易》文本的影響,而產生“緣文生 義,寄鑿破碎”之弊。朱子自我評價此書,認為“足以上究圣人作《易》之 本指,下濟生人觀變玩占之實用”。總體而言,此書與其后成書的《周易 本義》,探明了《周易》原始的占卜之義并發明象數,進而建立了集理、數、 占為一體的圖書象數占學體系,此書因之也成為“極乎天地萬物之蘊,集古 圣之大成”的著作。故此書之問世后,流傳甚廣,后人發揮之作層出不窮。

此書最早由朱子門人蔡淵刊行于建陽,見載于《晦庵先生朱文公續集》卷三《答蔡伯靜》書一。此書現存的版本多為叢書本,如元日新堂刻《朱子 成書》本,明永樂刻《性理大全》本,清康熙刻《朱子遺書二刻》本等。

17. 蓍卦考誤一卷(存)

成書于淳熙十三年(1186)。黃榦《朱文公行狀》《宋史?朱熹傳》均列 為“所著"書之一。

此書是朱子為辨正郭雍《蓍卦辨疑》一書之誤而撰。郭雍(1091 — 1187年),字子知,乾道中,賜號沖晦處士。所編《蓍卦辨疑》三卷,集中了邵 雍《揲蓍法》、張載《大衍說》、程頤《揲蓍法》,以及其父郭忠孝《蓍數說》 數書,自撰《辨證》列于后(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卷五上)。朱子認 為郭雍此書錯誤較多,“辨之者又大失焉”,此書一一為之辨正。朱子自序云:“揲蓍之法見于《大傳》,雖不甚詳,然熟讀而徐究之,使其前后反復互 相發明,則亦無難曉者。但疏家小失其指,而辯之者又大失焉,是以說愈多 而法愈亂也。因讀郭氏《辯疑》,為考其誤云。”

此書無單刻本存世,全文見載于《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卷六十六。

18. 詩集傳二十卷、詩序辨一卷(存)

此書為朱子解《詩》的后期成熟之作。其中《國風》八卷、《小雅》七 卷、《大雅》三卷、《頌》二卷。此書廢《毛詩序》不用,在《詩序辨》中, 則對《毛詩序》從寫作目的、方法及其危害等方面進行了全面批駁。

作為一個教育家,朱子極其重視“《詩》之所以為教”的作用;作為一 個理學家,朱子在解《詩》中,又將其理學思想貫穿始終,所以,他把《詩 經》列為傳播理學思想的教材之一。他說“此《詩》之為經,所以人事浹于 下,天道備于上,而無一理之不具也。”他認為讀《詩》應該“章句以綱之, 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 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讀者 讀《詩》的目的,就是要“使天下后世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者,皆 得以取法焉”。

此書于淳熙十四年(1187)由蔡元定在建陽首次刊行。版本學上,被稱 為“建安本”;因刊行的具體地點在建陽后山,又稱為“后山本”。此書流傳 于今的,又有八卷本,是一個經明代人改纂的本子,但已經失去了《詩集 傳》的原貌。

19. 通書解一卷(存)

成書于淳熙十四年(1187)九月。《通書》,又名《易通》,周敦頤著。 以闡發《易傳》和《中庸》的思想為主旨,與《太極圖說》相表里。“大抵推一理、二氣、五行之分合,以紀綱道體之精微,決道義文辭祿利之取 舍。"但在朱子之前,學界對此書的意義認識不足,評價不高。《呂氏童蒙 訓記》認為此書“用意高遠”,猶如詩家對一首古詩的評價。朱子指出:“夫《通書》《太極》之說,所以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豈用意而為之? 又何高下遠近之可道哉?”書中所闡述的立誠、主靜、無欲等學術觀點, 成為此后理學的主要思想特征。故朱子對此書評價極高,稱其為“近世道學 之源也”。

此書現存《朱子成書》本。

20. 周易本義十二卷(存)

諸家舊年譜均誤作淳熙四年(1177)成書,束景南據南宋李性傳《饒州 刊朱子語續錄后序》云:“《易本義》《啟蒙》成于乙巳、丙午之間(1185一1186年),”和《周易本義》采用的是呂祖謙《古周易》本,以及朱子與蔡 季通等人的書信,考證認為應成書于淳熙十五年(1188)。此書是一部探 討《周易》的來源,和闡釋其本義的一部哲學著作。其基本觀點是,認為 《易》原本是一部卜筮之書。“其言皆依象數以斷吉兇。”此書在正本清源 上下功夫,從而揭開了《周易》的神秘面紗,還其卜筮之書的本來面目。朱 子在探究《易》本源精微之意的同時,又綜合了宋代易學以陳挎、邵雍為代 表的象數學派,和以胡曖、程頤為代表的義理學派兩派思想中的合理因素, 從而在宋代易學研究中獨樹一幟,并成為其集大成的理學思想的重要標志 之一。

此書以呂祖謙考定的《古周易》為本,分為經二篇(卷)、傳十篇 (卷),音訓亦取呂祖謙所撰,卷首編入陳摶、邵雍所傳《易圖》九幅。

此書現存最早刻本是宋咸淳元年(1265)建寧知府吳革刻本。

21. 大學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存)

最后成書于淳熙十六年己酉(1189)。二書經過朱子長期的修改,曾有 過淳熙四年(1177)首次序定和淳熙十六年二次序定之別。今本《大學章句 序》末署“淳熙乙酉二月甲子”,《中庸章句序》末署“淳熙己酉春三月戊 申",此即各家年譜將此二書系于本年的依據。

此二書與《論語集注》十卷、《孟子集注》十四卷通稱為《四書章句集 注》。除現存最早的宋嘉定十年(1217)當涂郡齋刻本外,此后元、明、清 刻本不下數十種。

22. 大學或問二卷、中庸或問三卷(存)

成書于淳熙十六年(1189)。王懋竑《朱子年譜》卷三引洪本《年譜》 云:“二書(指《大學章句》《中庸章句》——編者注)定著已久,猶時加竄 改不輟,至是以穩洽于心而始序之。又各著《或問》,《中庸》又有《輯 略》。”

此二書與《論語或問》《孟子或問》合稱《四書或問》。現存最早的完整 刻本是明正德十二年(1517)吳興閔聞仲刻本。清代則有四庫全書本、西京 清麓叢書本等。

23. 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存)

約刊行于淳熙十五年至十六年(1188—1189)之間,編者缺考,是朱子 在世時出版的文集且傳世的唯一刻本。全書內容,前集卷一、二為詩,卷三 為賦、銘、詞,卷四為解義,卷五為表札,卷六為書札,卷七、八為記,卷 九為題跋和序文,卷十為墓志銘,卷十一為祭文。后集卷一、二為序文,卷 三至九皆書札,卷十、十一為問答,卷十二為易贊,卷十三辯論,卷十四為 記,卷十五、十六為行狀,卷十七為碑銘,卷十八為墓志。原本僅臺北故宮 博物院有收藏,為南宋建陽書坊刻本。

24. 楚辭葉韻一卷(佚)

成書于紹熙元年(1190)。此書初稿先由朱子學友黃銖(字子厚)草成,而后由朱子修訂而定稿,紹熙元年刊行于漳州。朱子有《書楚辭葉韻后》 《再跋楚辭葉韻》二跋。前跋稱此書“黃叔皇父(即黃銖——編者注)所 定”,后跋稱“予于此編實嘗助其吟諷”;《朱子語類》李方子錄則明言,“某有《楚辭葉韻》,作‘子厚'名字,刻在漳州。”束景南認為,此書乃 朱子與黃銖合撰。朱子將之“刻于漳州任上而只用黃銖之名,蓋在畏禍避嫌 而已”。

25. 翁季錄(佚)

約成書于慶元二年(1196)。此書為朱子輯錄與蔡元定講論之語。蔡杭 《饒州刊朱子語后錄后序》云:“獨念先師又有親自刪定與先大父西山講論之 語及性與天道之妙,名曰《翁季錄》者,久未得出以流行于世。”載黎靖德 編《朱子語類》卷首。真德秀《九峰先生蔡君墓表》載:“凡性與天道之妙, 他弟子不得聞者,必以語季通焉。異篇奧傳,微詞突義,多先令討究而后親 折衷之。故嘗輯其問答之辭,曰《翁季錄》者,蓋引以自匹也。”

26.周易參同契考異一卷(存)

成書于慶元三年(1197)o《周易參同契》一卷,東漢魏伯陽著。原為一 部演繹陰陽變化之道,闡述道教煉丹之術的著作。朱子認為此書與北宋邵雍 《皇極經世書》、陳挎《先天圖》有某種內在聯系,為了更加嚴密地建構其理 學思想體系,特作此書。他認為魏伯陽所著,“詞韻皆古奧,雅難通。讀者 淺聞,妄轍更改,故此他書尤多舛誤。”故“合諸本更相讎正”。書名《考 異》,實有考有釋,可視為一部《周易參同契》的研究專著。

朱子常與蔡元定相與研究、探討《參同契》,慶元三年(1197),蔡元定編管道州,朱子在建陽凈安寺餞別,還相與訂正此書。同年,朱子將此書委 付蔡元定長子蔡淵刊行,為避“黨禁”之累,化名“空同道士鄒近”著。

此書今存《朱子遺書》本、明正統道藏本及四部備要本等。

27.韓文考異十卷(存)

成書于慶元三年(1197)。唐代韓愈的文集傳至宋代,版本各不相同, 錯誤較多。莆田學者方崧卿于淳熙十六年(1189)在南安軍編刊《韓文舉 正》一書,參校世傳眾本,當時號稱善本,然仍有訛謬之處。朱子對此書就 有如下批評:“所喻南安韓文,久已得之,舛訛殊甚。……竟稱善本,誤人 多矣。”

為了糾正此書之誤,朱子“因其書更為校定,悉考眾本之同異,而一以 文勢義理及他書之可驗者決之”。編成《考異》十卷,其體例為,首摘韓 集原文一二字大書,而以所考證的文字夾注于其下。原書在韓集之外另行單 獨刊刻。宋末王伯大在延平郡齋編刻《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將朱子注文 散入原集各句之下,雖便于讀者觀覽,然已非朱注原貌。

此書現存最早的單刻本為南宋紹定二年(1229)朱子門人張洽刻本,題 《昌黎先生集考異》十卷,現存山西祁縣圖書館,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 此影印出版。

28.楚辭集注八卷、楚辭辨證二卷、楚辭后語六卷(存)

慶元五年(1199)成書。其寫作意圖乃“注離騷以寄意”,“大旨在以靈 均放逐寓宗臣之貶,以宋玉招魂抒故舊之悲”。

其體例與《詩集傳》略同,以賦、比、興等古詩創作手法對《楚辭》進 行分析。在吸取王逸、洪興祖舊注的基礎上對《楚辭》進行注釋,撰成《楚 辭集注》八卷。其中前五卷以屈原所著25篇為《離騷》,后三卷以宋玉、賈 誼、莊忌、淮南小山所著16篇為《續離騷》。《楚辭辨證》二卷,則是對

《楚辭》有關問題的考證,因篇幅較大,注釋難以容納而獨立成篇。另有 《楚辭后語》六卷,是依據北宋晁補之的《續楚辭》《變離騷》二書加以訂 補。錄荀卿、荊軻、項羽、劉邦、司馬相如、揚雄、陶淵明、李白、蘇軾、 黃庭堅、呂大臨等人的辭賦52篇。《楚辭后語》為未完之書,朱子僅注成前17篇即逝世。朱子季子朱在于嘉定十年(1217)在南康軍任上,將已成之17篇和未成之35篇,編成六卷刊行。

此書現存最早最完整的刻本,則是朱子長孫朱鑒于宋端平二年(1235)江西南康道院刻本。

29.書集傳六卷(存)

初撰于慶元四年(1198)。朱子作《二典》《禹謨》《金滕》《召誥》《洛 誥》《武成》數篇。其余次年悉口授蔡沈,由蔡沈整理補充。朱子逝世后十 年,即嘉定二年(1209),蔡沈不負師望,完成了該書的寫作。書中吸收了 其先師朱子,其學友潘時舉、李方子、李相祖、陳埴、林夔孫、謝誠之、黃 榦等人的一些研究成果,同時各卷中又區別今文古文,注明“今文古今皆 有”者28篇,“今文無,古文有”者25篇,故曰“集傳”。

本書繼承了朱子的理學傳統,在解說中,摒棄漢唐以來的煩瑣考據,而 注重以淺明的文字解經,立足于義理,即封建倫理三綱五常的闡發,以此達 到告誡“后世人主,有志于二帝三王之治,不可不求其道;有志于二帝三王 之道,不可不求其心”的目的。

元皇慶間(1312—1313),本書與朱子的《周易本義》《詩集傳》、胡安 國的《春秋傳》等并列為官書,為科舉考試的標準教科書。從其淵源而論, 本書應視為朱子與蔡沈同撰。如宋趙希弁《郡齋讀書附志》卷五上著錄說:“晦庵先生文公訂正,而武夷蔡沈集傳也。“此書現存最早的刻本為宋淳祐十 年(1250)呂遇龍上饒郡學刻本,書名即題作《朱文公訂正門人蔡九峰書集 傳》六卷后附《書傳問答》一卷。中國國家圖書館存。

30.陰符經考異一卷(存)

成書于慶元五年(1199)。《陰符經》亦道家類著作,舊本題唐李筌“得

于石室中,云寇謙之所藏,出于黃帝”。朱子認為,“以文字氣象言之,必非 古書,然非深于道者不能作也”。故其疑此書實際即李筌所作,而偽托古 人。《朱子語類》方載朱子說:“《陰符經》,恐皆唐李筌所為。”

朱子作《考異》,自稱“此書為郢書,吾說為燕說”,即對書中“以至無 為宗,以天地文理為數,謂天下之故皆自無而生有,人能自有以返無,則宇 宙在手矣”的道教宇宙觀作了儒家哲學的闡發。

此書亦署“空同道士鄒近”著,今存《朱子遺書》本。

31.儀禮經傳通解三十七卷(存)

此書是朱子晚年傾其精力,著力撰寫的一部重要的經學著作。朱子以理 學家的眼光,提出了三禮之間的主從關系。他認為,《周禮》是綱,《儀禮》 是經,《禮記》則是闡釋經文的傳。而自北宋“王安石變亂舊制,廢罷《儀 禮》,而獨存《禮記》之科,棄經任傳,遺本宗末,其失已甚”。慶元二年(1196),朱子組織了20多名弟子為骨干的寫作班子,但由于“慶元黨禁” 的發生,和此后不久朱子的逝世,這部書最終未能完稿,而僅完成了前三十 七卷。這便是今存的《儀禮經傳通解》一書。其中包括《家禮》五卷、《鄉 禮》三卷、《學禮》十一卷、《邦國禮》四卷、《王朝禮》十四卷。朱子在臨 逝世前,還再三囑咐其門人黃榦和楊復完成《禮》書的其余部分,后黃榦撰 成《續儀禮經傳通解》十五卷,楊復又再續成后十四卷,是為《喪禮》和 《祭禮》二書。錢穆先生對此書的評價是“朱子以理學大儒而晚年以大力修 禮,觀此,其用意大可見。清儒挾門戶私見,力排宋學,謂宋儒好言理,不 如古人之重禮。然清儒考禮,一意古籍辨訂,曾于當代政治制度民生日用毫 不厝意。較之朱子,度量相越,洵不可以道里計矣”。

此書朱子在世時,未能面世。最早刻本,是南宋嘉定十年(1217)朱在

于南康知軍任上所刻。今中國國家圖書館有嘉定十年南康道院本(存十一 卷,經元、明遞修),即朱在所刻。黃榦續十五卷本,于嘉定十五年(1222)也在南康軍刻印;楊復的續十四卷本,則于紹定四年(1231)由其自刻于 福州。

32.損益象說一卷(佚)

成書年月不詳。嘉定二年(1209),黃榦曾將此書與朱子《元亨利貞說》 一文合刻于臨川學宮。《元亨利貞說》一文今載存《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 卷六十七,《損益象說》已佚。黃榦《書晦庵先生所書損益大象》跋文,稱“晦庵先生二象以授學徒江君孚先,所警于后學者至矣。孚先以示其同學黃 榦,三復敬玩,刻之臨川縣學,以勉同志”。

33.論語注義問答通釋十卷(佚)

成書年月不詳。僅見于《宋史?藝文志一》著錄。

34.童蒙須知一卷(存)

又名《訓學齋規》,成書年月不詳。這是一本由大學者編撰的啟蒙讀物, 由此可見朱子對兒童教育的重視。他認為:“夫童蒙之學,始于衣服冠履, 次及語言步趨,次及灑掃涓潔,次及讀書寫文字,及有雜細事宜,皆所當 知。”提倡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成為“謹愿之士”,成人后方能“進德修 業,入于大賢君子之域”。

此書今存版本有明《居家必備》本、清《說郛》本、西京清麓叢書續編 本等。

35.詩風雅頌四卷、序一卷(佚)

成書年月不詳。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二著錄云:“朱熹所錄。以 為《序》出后世,不當引冠篇首,故別錄為一卷。”

建陽新聞
今日建陽
炫彩建陽

版權說明   |   聯系我們   |   設為首頁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18 JIANYANG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建陽區人民路28號  南平市建陽區委宣傳部
辦公電話:0599-5822793 E-mail:jyxwbjb@163.com  閩ICP備16009068號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號【20150202】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編號:35120200008
建陽新聞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9-5836807   舉報郵箱:jyxwbjb@163.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主辦:中共南平市建陽區委、建陽區政府   主管:中共南平市建陽區委宣傳部   承辦:南平市建陽區融媒體中心
建陽區委網信辦掃黑除惡舉報電話:0599-5836807  建陽區融媒體中心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舉報電話:05995822793
技術支持:東南網

閩公網安備 35078402010032號

aaaaaa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嫩草久久久久|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视频| 2022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麻豆| 完整观看高清秒播国内外精品资源|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青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 国产午夜福利久久精品| 精品高潮呻吟99av无码视频| 国产香蕉国产精品偷在线观看| 成人啪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91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窝窝午夜色视频国产精品东北| 国产精品最新资源网| 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高清观看| 国产精品久线观看视频|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播放|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极品三级久久久久| 国产福利视精品永久免费| 久久99国产精品二区不卡|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AV麻豆| 国内精品国语自产拍在线观看91| 久久精品国产久精国产思思 | 91麻豆精品激情在线观看最新| AV天堂午夜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毛片| 嫩草影院在线观看精品视频| 精品亚洲成A人无码成A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美女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福利色多多| 日韩精品一区二三区中文 | 欧美交A欧美精品喷水| 精品久久久无码人妻中文字幕| 午夜天堂精品久久久久| 日本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