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陽區黃坑鎮:“新農人”楊龍——瓜鼓聊商進行時
2022-03-16 09:36:06??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溫柳婷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過幾天絲瓜苗到了,就抓緊種植,6月份就可以來采摘了。”黃坑鎮東方紅家庭農場主楊龍搓搓手,高興說道。 2013年中央1號文件明確指出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后,新型農業的發展前景越來越寬廣,很多人選擇回鄉創業,去踐行更為先進的農業發展理念和產業模式,家庭農場開始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楊龍便是其中一員。 無懼質疑,創建農場 2015年時,32歲的楊龍在浙江從事船舶行業,帶領一支30多人的工程隊伍干得風生水起。 “2015年,黃坑鎮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我的家鄉長見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景點,觀光旅游前景很廣闊。之前考察過漳州、廈門一帶的家庭農場,精細化、信息化的蔬菜種植效益可觀,我便開始謀劃起回鄉‘務農’這件事了。”下定決心后,楊龍毅然回到長見村,重新開始奮斗。 在鎮、村干部的幫助下,楊龍成立東方紅家庭農場和建陽區龍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流轉了村里200多畝的閑置土地,專門從漳州聘請農技員指導,并雇用了當地村民幫忙,嘗試種植辣椒、苦瓜、黃瓜、茄子等多個蔬菜品種,每日起早貪黑在田間奔忙,他漸漸學到一點東西,但又覺得不夠全面。 村民也不太看好農場的發展,對楊龍的堅持感到不理解。“在開業一年后,就虧損60多萬元,我們都勸他及時收手,但他一直堅持。”楊龍的妻子何桂華說道。 “我在摸黑前行,心里免不了擔憂。”但楊龍沒有表現出來,仍然堅定不移。 黃坑鎮生態資源優越,在發展生態經濟上大有可為。但當時大量青年進城務工,鎮上多數農戶忙碌在自己的田間,他們對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缺乏清晰認識,種植觀念和種植技術跟不上,種植效益不明顯,沒能緊抓發展機遇。于是,東方紅家庭農場成為鎮上探索規模化農業的“急先鋒”。 直擊困難,科技領航 開頭幾年,東方紅家庭農場處在風雨飄揚之中,楊龍焦頭爛額,急需機遇將其扭虧轉盈。 2017年3月,楊龍在區農業局的推薦下,前往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培訓學習三年。 “這是個很重要的轉機,使我的摸索一下子有了科學方向。在這個平臺上,我系統地學習先進經驗,主動用知識分析自己遇到的困難,不斷優化自己在戰略定位、農場運營、銷售渠道等方面的能力。”楊龍說。 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支持下,東方紅家庭農場成為全國基層農技推廣補助項目蔬菜試驗示范基地和建陽區科技特派員示范基地。2018年,農場積極與省農科院、農職院等科研院所對接,同福建農業職業技術學院陳文勝教授團隊深入合作,致力于引入新技術、新品種,積極打造“院所指導+基地種植+示范推廣”的良性發展模式。 “2020-2021年間先后6次的實地科技服務,陳文勝教授團隊在農場試驗并推廣了多項實用技術,絲瓜抹芽摘心技術、絲瓜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這些技術省工省錢省力,給當地農戶帶來了很大便利。”楊龍說。 東方紅家庭農場建立了完整的產品溯源體系,建立“新品種引進篩選及示范推廣”基地10畝,其中包括物聯網設施與水肥一體化系統的“番茄基質無土栽培”基地3畝;引進絲瓜新優品種 7項,推廣與輻射帶動上千畝,畝均產量約8000斤;引進小西紅柿新優品種 8項,種植面積10畝。 “農場種植的絲瓜、小西紅柿、辣椒等新優品種外觀靚、口感好、品質高,銷往上海、廈門等大型商超和酒店,供不應求。”楊龍驕傲地說。 帶動致富,展現擔當 科技領航,東方紅家庭農場迅速茁壯發展,目前,農場總面積約為600畝,蔬菜項目總占地面積320畝,其中設施大棚面積100畝,露地面積220畝,每年創造利潤50余萬元。 “農場在擴大規模、增加收益的同時,也積極幫助農民致富。農忙時節,會請很多人來臨時務工。”楊龍說,農場采取“家庭農場+農戶”模式,與當地合作社合作,通過產前預先提供絲瓜良苗、產中提供技術指導、產后實行絲瓜品質的嚴格篩選以及統一訂單銷售,成功帶動多個鄉鎮周邊農戶開展絲瓜種植,種植規模達800多畝,促進農戶增收。 而楊龍始終保持謙遜好學的進取心和敢于革新的干勁,充分發揮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帶動更多人科學種植絲瓜,“把絲瓜的名氣真正打出去,從‘一村一品’到‘一鎮一品’,再到‘一區一品’,讓建陽絲瓜為大家熟知,是我一直在奮斗的目標。” 農場規模越做越大,成績越來越好。2018年,南平市建陽區龍華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被評為福建省城市副食品調控基地;2019年,被評為2019-2020年度南平市農業產業化市級龍頭企業。 “創業何必去遠方,回鄉一樣放光芒。只有更多青年返鄉創業,大家一起做,家鄉的經濟才會越來強。”楊龍說。(饒海燕) |
相關閱讀:
- [03-16] 建陽經濟開發區航拍
- [03-16] 建陽:奏響“奮進曲” 花開滿園春
- [03-16] 建陽區政協第十五屆第一次常委會議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