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豆腐,年年富
2022-02-16 08:51:06??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溫柳婷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林林總總的年貨里,豆腐占有一席之地。“腐”與“富”在家鄉話里是一個音,過年自然要吃豆腐。 做豆腐不像釀酒、打白粿那般煩瑣,卻也不簡單。先得撿去黃豆中的小泥團、癟黑豆。加曬半個太陽,過磨,揚去豆殼。洗凈豆瓣,浸泡一晚,第二天再磨豆腐。 過去,我們閩北大多用手推磨,沒有北方的驢磨那樣省事。小時候看母親磨豆腐是一種享受。她一手抓著石磨上的手柄逆時針推,另一手不時地往磨孔里添加泡發的黃豆瓣。腰身隨著推磨的動作柔柔地律動,腰上的發辮像靈動的絲帶曼妙起舞。白白的豆漿從磨縫里源源漫溢,匯聚磨口,緩緩流下。母親的身影和磨縫里逸出的豆漿都讓我著迷。 母親邊磨還要不時到灶邊添一把柴,鍋里煮一大鍋水,灶下煉石膏,豆瓣磨完,鍋里的水也燒開了。然后將滾沸的開水灌入生豆漿中,稍加攪拌,讓豆渣中的蛋白在滾水中完美析出。 接下來濾渣。在鍋上架一個長方形的木架子,架子上擱竹篩,竹篩里攤棉布袋,把剛摻過沸水的豆漿舀入布袋,豆汁濾入鍋中,再煮開。 這時,灶堂里的石膏也煉熟了,鉗出,溫涼后搗成粉備用。石膏的用量一般是五斤豆子四兩石膏。通常五斤豆子正好做一架豆腐。 煮沸的豆汁就可以吃了,其余的豆汁分裝兩桶。空鍋不用洗可以接著煮豆渣。 用溫水把石膏粉溶化,倒入大木盆中,然后兩人同時端起豆汁桶,對沖入木盆,這樣豆汁與石膏自然均勻相融,此道工序叫“沖豆花”,這是點豆腐的技術點,直接關系著豆腐的產量。用化學老師的話說,就是要掌握好化學反應的最佳溫度,讓石膏與豆汁中的蛋白質充分反應,才能取得最高產量。農婦們不管這些,只憑經驗“沖豆花”。 理想的狀態是“沖豆花”后三五分鐘,掀開盆蓋,豎一根筷子,站住,說明豆腐來了。此時,母親會高興地叫我看,豆腐子像新娘子樣扭扭捏捏地來啦!再蓋上蓋子,燜5-10分鐘,就可以上架了。 豆腐架是一個像抽屜樣的四方架,只是沒有底板。將豆腐架擱在平板上,在架子內鋪雙層紗布,然后把豆腐子舀入架內,蓋好紗布加壓控干即成豆腐。豆腐子又名豆花、豆腐腦,我們一般稱豆腐子。豆腐子上架前都會先舀一些給孩子和左鄰石舍的老人吃,母親說豆腐子很補,尤其適合沒牙的人吃。 豆腐出來后,新一輪的創作又開始了。母親把鮮吃的豆腐切成四方塊泡入井花水中儲存,其余的或炸豆腐泡,或熏成豆腐干,或做成豆腐鹵。 年夜飯時,母親撈出井花水里的豆腐塊,對角切開成三角形,中間鏤個洞,填入混有香菇、荸薺碎的肉泥,入鍋煎得兩面金黃,層層碼在白瓷盤中,活脫脫的一摞金元寶啊。這盤香氣四溢的煎豆腐叫釀豆腐,代表財富,人人愛吃。 正月初一,豆腐又上場啦。豆腐切成薄片,與碧綠的菠菜一起煮,名之“菠菜煮豆腐,越吃越富”。家鄉的菠菜還有一個名字,叫菠凌,這道菜還有層寓意:豆腐煮菠凌,富貴又買田。第三層寓意是,做人要像菠菜豆腐樣,清清白白。還真是服了老祖宗,一道小菜居然有這么多的說道。 據傳豆腐為煉丹家——淮南王劉安發明。誕生于安徽六安市壽縣與淮南市之間八公山上,時至今日,已有二千一百多年的歷史。豆腐承載的文化內涵不知又有多少的歷史。(曹長美) |
相關閱讀:
- [02-16] 建陽:盛世歡歌年味濃
- [02-16] 南平舉辦“敬拜朱子 新春祈福”活動
- [02-16] 建陽區文藝界歡迎著名美術家徐里返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