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盞”放北京冬奧
2021-11-24 09:08:48??來源:建陽新聞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從商丘到建陽,從汽修工到建盞巧匠,菅傳義十余年的堅守和執著—— “盞”放北京冬奧 菅傳義仔細檢查每一件茶盞 冬奧官帽茶盞 “茶盞表面以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色彩系統中的天霽藍為底色,與口沿部分的金色交相輝映……”11月16日,在建陽區漳墩鎮竹口村,“冬奧官帽茶盞”制作者、59歲的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建陽建盞協會理事長菅傳義向我們講述他與建盞的故事。 今年9月28日,經北京冬奧組委授權,“冬奧官帽茶盞”在北京2022官方特許商品旗艦店發布,全球限量發行2022套。 非遺添彩,傳統技藝跨界呈現 精致的冬奧會會徽,深邃的冬奧天霽藍,象征著未來與夢想,“冬奧官帽茶盞”在古樸中凝聚著悠久歷史,是冬奧會與傳統文化的跨界融合。 借助冬奧會特許商品這一“身份”,“冬奧官帽茶盞”以中華傳統技藝助力北京冬奧會,以中國建盞禮遇世界賓朋。目前,586套“冬奧官帽茶盞”現貨已銷售一空。 “茶盞高度還原宋代建盞工藝,使用單一礦石入釉燒制,將冬奧元素和非遺技藝完美結合。”菅傳義介紹,茶盞從設計到燒制出樣品,用了4個月。“尤其是茶盞底部冬奧會徽的燒制,難度不小。” 菅傳義說,“冬奧官帽茶盞”的瓷土由于含鐵量高,韌性和可塑性相對差一些。“為了保證冬奧會徽的完美呈現,必須掐準時機,從最開始就要把胎坯的濕度掌握好,拉坯完成后,要在濕坯晾曬到30%干燥度的時候進行修坯,并在茶盞底部印刻冬奧會徽。” “一件斑紋優美,且外觀沒有缺陷的‘冬奧官帽茶盞’是在大量廢品和次品的基礎上產生的,其成品率僅為20%。”菅傳義表示,除會徽部分外,跳釉、縮釉、光澤不夠溫潤、質地不夠細膩等看似細微的問題,都會成為冬奧官帽茶盞“落選”的原因,而被篩選下來的茶盞則會被現場砸毀,保證絕不流入市場。 “所有的瓷器中,建盞燒制的難度很大,它在不變中萬變,是瓷器的巔峰之作,這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菅傳義說,“曜變建盞”是建盞中最為珍貴的品種,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在有生之年,用龍窯燒出傳統的“曜變建盞”捐給國家。 源于熱愛,全身心投入建盞研究 “如果說從汽修工成為宋瓷收藏家是偶然,那么來到南平建陽復燒建盞就是源于熱愛。”端起自制的建盞,菅傳義娓娓而談,“自從研究建盞后,我就把我全部的精力都投入進去,這一件件建盞,融入了我的心血。” 1982年,從部隊退伍的菅傳義回到河南商丘老家,開了一家汽車修理廠,附近就是隋朝大運河,經常有人從河邊或者沙坑里挖到一些古瓷器。 “那個時候我就對這些瓷器特別喜歡,就用啤酒、香煙和他們換。”菅傳義回憶說,“后來才知道,宋朝運送瓷器大部分以水路運輸,而且流經隋朝大運河,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走上收藏之路。” 1987年至1999年,菅傳義陸續收藏了很多瓷器,在收藏界頗有名氣。1997年,他關閉汽修廠,將所有資金投入到瓷器收藏。 “當時我收藏的瓷器中也有一些建盞。”菅傳義說,他逐漸被建盞渾然天成的美和厚重的歷史底蘊深深吸引,開始投入建盞燒制工藝的研究中。 “建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要用心守住并傳承好。”菅傳義說,上世紀90年代末,建盞的燒制工藝剛剛復興,一切都不完善,隨著對建盞的研究愈發深入,他越是全身心地投入到這份他熱愛的事業中。 潛心研究,從門外漢到能工巧匠 在燈光下細看“冬奧官帽茶盞”樣品,藍色斑紋如星空閃爍,隨光線和觀看角度而變換色彩,猶如宇宙中的光輝,呈現深邃而璀璨的色彩。 一件好的茶盞,制作工藝堪稱繁復。“從取土開始,要經過揉泥、拉坯、晾干、洗坯、上釉等20多道工序。”菅傳義表示,雖然現在已經有了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但許多工序還是要依靠手藝人手頭的“奇技”和多年累積的經驗來完成。 1999年,菅傳義專門到江西景德鎮學習燒制瓷器。此后6年時間,他幾乎把較為有名的幾個窯口的瓷器都復燒過,發現唯有建窯這個窯口的瓷器燒制難度最大。 “難度越大意味著挑戰性越強,我就是喜歡挑戰高難度。”菅傳義說,為了最大程度地復原建盞,他克服重重困難,終于在2013年通過電窯復燒建盞成功。 但是,復燒成功的喜悅并沒有持續多久,因為古人是在龍窯里把建盞燒制出來的,菅傳義決心要在龍窯柴燒中復燒建盞。于是,他在2015年來到建盞發源地——南平建陽,并按照古籍設計建成了一條階級式平焰龍窯。 在這里,菅傳義日復一日試驗、總結、提升,終于通過礦石直接球磨入釉不添加草木灰的方法,燒制出了單一礦石結晶釉建盞。 “單一礦石結晶釉,無任何輔助材料,也叫一元一次配方,最大的特點是抗腐蝕、耐酸堿、使用壽命長。”菅傳義說,“還原是對歷史的尊重,只有分毫不差復刻才能體現歷史的厚重和時代背景賦予器物的價值。創新未嘗不可,但必須是在宋瓷原有的基礎上。” 自2009年全身心投入研究建盞燒制以來,菅傳義試驗了全國140多種石頭,燒制了26萬多個坯、6500多窯,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而讓他真正滿意的作品只有區區幾十件。 菅傳義堅定地說:“藝術沒有止境,真正的建盞燒制技藝也沒有終點,只有一座留給匠人不斷攀爬的山峰。”(盧國華 江蘇閩) |
相關閱讀:
- [11-24] 建陽區水吉鎮:民企帶村助推產業振興
- [11-23] 建陽區召開水吉龍窯整治銷號推進會
- [11-23] 建陽: 290件假冒偽劣食品被集中銷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