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最是桂花香
2021-11-18 16:12:24??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每年金秋時節,在祖國的大地上,在人們居住的庭前屋后、廣場、公園綠地里的一株株桂花盛開,空氣中總是浸潤著香甜的桂花香味,激發著人們的情思,給人以無窮的遐想--真可謂“獨占三秋壓群芳”。 據史料記載,我國對桂花樹的栽培歷史達2500年以上。春秋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南山經》里有,招搖之山多桂。屈原在《九歌》中有“援北斗兮酌桂漿,辛夷車兮結桂旗”。朱熹的《詠巖桂》里有“亭亭巖下桂,歲晚獨芬芳。葉密千層綠,花開萬點黃。天香生凈想,云影護仙妝。誰識王孫意,空吟招隱章”。由此可見,桂花樹一直就是深受人們喜愛之物。 桂花又名巖桂,系木犀科常綠灌木或小喬木,質堅皮薄,葉長橢圓形面端尖,對生,經冬不凋。花冠合瓣四裂,形小,其園藝品種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有金桂、銀桂、丹桂、月桂等。桂花對氯氣、二氧化硫、氟化氫等有害氣體都有一定的抗性,還有較強的吸滯粉塵的能力,做為中國傳統十大花卉之一的桂花,是集綠化、美化、香化于一體的觀賞與實用兼備的優良園林樹種,清可絕塵,濃能遠溢,堪稱一絕。 秋天總是讓我想起宋代晏殊在《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中的詞句,給人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憂愁,懷念已經消逝了的春夏之景的惆悵心情油然而生,然而桂花的開放,又讓我想起了詞中的下一句“似曾相識燕歸來”的喜悅,金秋時節,叢桂怒放,夜靜輪圓之際,把酒賞桂,陳香撲鼻,令人神清氣爽。 舉頭望月,使我想起我國民間傳統故事里吳剛伐桂的故事,傳說,月中有桂樹,高五百丈,漢朝河西人吳剛,因學仙時,不遵道規,被罰至月中伐桂,但此樹隨砍隨合,總不能伐倒。 一年一年過去了,吳剛總是每日辛勤伐樹不止,而那棵神奇的桂樹卻依然如故,生機勃勃,每臨中秋,馨香四溢。只有中秋這一天,吳剛才在樹下稍事休息,與人間共度團圓佳節。 唐朝詩人李白在《贈崔司戶文昆季》詩中有“欲斫月中桂,持為寒者薪”,其詩句的意思是,想要將月宮中的桂樹砍了,用來給寒冷的人(指無衣御冬的窮人)當柴燒,讓他們可以取暖。 毛澤東同志在《蝶戀花·答李淑一》的詩詞中有“問訊吳剛何所有,吳剛捧出桂花酒”,就源出于這一典故。 桂花樹不僅是綠化、美化、凈化環境的優質樹種,而且自古以來桂花樹就被確認為有藥用價值,《說文解字》解釋桂是“百藥之長”;《本草綱目》中引用《本經》的說法,認為桂的藥用價值為:“治百病,養精神,和顏色,為諸藥先聘通使,久服輕身不老,面生光華,媚好常如童子”。 同時,在我國用桂花做成的點心小吃、桂花茶等一直是深受人們喜愛的中國傳統美食。 陳志歲在《桂花》中有:“清貞更造清芬境,大地蕭條賴挽回”。是啊,金秋時節有桂花的相伴,“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憂愁之情自然也就蕩然無存了。(陳建平)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