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華橫溢話阮逸
2021-11-02 10:22:30??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阮逸,字天隱,建陽書坊人,北宋天圣五年(1027)進士。 慶歷三年(1043)五月二十一日,仁宗下詔在武成王廟設立武學,這是自從武舉開設以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朝廷創辦的軍事學校。太常丞阮逸被任命為武學教授。不僅如此,任武學教授之前,阮逸精通音律的名聲早已上達天聽。景祐二年(1035)七月,杭州知州鄭向向仁宗進言說“鎮東節度推官阮逸頗通音律”,并獻上阮逸撰著的《樂論》12篇和確定音律的13支律管。仁宗下詔,讓阮逸到京城來。 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阮逸進京,并于康定元年(1040)獻上《鐘律制議》并《圖》3卷,仁宗很欣賞,送秘閣收藏。 經過這兩次的鋪墊,阮逸最終隆重登場,改變整個大宋王朝的音樂系統。 宋朝的音樂,從建隆年到崇寧年,共發生六次變革。第三次變革的主角是阮逸。皇祐五年(1053)六月,仁宗詔令侍從、禮官參考確定聲律。監總大樂局感覺到人力資源不足,奏請阮逸、胡瑗到修制局共同制造鐘、磬,制定音律。阮逸根據《周禮》和歷代的史志,確立規格,將先前的雅樂下調一個聲律。他們鑄出的鐘、磬樂聲和諧。阮逸的音樂在祭祀和朝會的大型而莊嚴的場合演奏開來,曲名《大安》。于是,皇祐年間(1049-1053)的音樂被稱為阮逸樂,宋王朝迎來了阮逸樂的時代。 阮逸、胡瑗在皇祐年間完成音樂聲律的確定后,將各種樂器如鐘、磬、鼓、鼎、鸞刀的制作規格繪制成圖形,具體標明尺寸大小。這本書成了音樂史上重要的一部著作--《皇祐新樂圖記》。此書進獻后,仁宗下旨--頒之天下,藏之名山。直到南宋,朱子還對仁宗的圣明念念不忘。朱子對學生說:“仁宗以胡安定、阮逸樂書令天下名山藏之、意思甚好。”朱子對阮逸的肯定和阮逸的儒學修為是分不開的,阮逸說的“德合于天而心復于性是謂知命”與朱子的“理”“性”“心”的理論歸于一致。 阮逸樂后,宋代的音樂還經歷了三次變革。其一:元豐年間出現楊杰、劉幾樂,但楊、劉二人制定的音樂整合了鄭、魏一帶的靡靡之音,與廟堂之氣相悖。其二:元祐年間的范鎮樂。其三、徽宗的大晟樂。徽宗是一位藝術家,積極創制新樂,重新定律,鑄造帝鼐、景鐘,音樂制成后,徽宗賜名《大晟》。南宋后主要沿用北宋舊樂,未曾更改。 在科舉的武學史上,阮逸留下一道深深的劃痕,他著兵書《李衛公問對》;在大宋的音樂史上,阮逸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他著《樂論》《鐘律制議》《皇祐新樂圖記》;《皇祐新樂圖記》至今還是音樂史上的重要著作。 阮逸精通樂律,書香門第,他的女兒也是文采風流,史載,“阮逸之女,工于文詞”。阮逸的女兒不知是何芳名,于是,詞史上就稱阮逸女。阮逸女在中國詞學史上有留下惟一一篇詞作《花心動·春詞》: 仙苑春濃,小桃開,枝枝已堪攀折。乍雨乍晴,輕暖輕寒,漸近賞花時節。柳搖臺榭東風軟,簾櫳靜、幽禽調舌。斷魂遠、閑尋翠徑,頓成愁結。此恨無人共說。還立盡黃昏,寸心空切。強整繡衾,獨掩朱扉,簟枕為誰鋪設。夜長更漏傳聲遠,紗窗映、銀缸明滅。夢回處,梅梢半籠淡月。 由此放大考察半徑,與阮逸同時代的柳永開創了婉約派。柳永的詞聲律諧美嚴整,特別適于歌唱。柳永是一位聲律高手。阮逸之后,南平的藏春先生吳儀曾應詔入京,到大晟府,與周邦彥一起審驗音律,吳儀因此被世人稱為審律先生。后為,建陽的蔡元定撰《律呂新書》,首次提出了十八律的理論,在音樂史上有重要影響……阮逸的樂學、武學成就,宋代閩北樂律的整體水平,都達到了那個時代的高峰,這確實很值得閩北人自豪。(劉理保整理)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