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專家學者共話“科技發展與人權保障”
2021-09-28 10:55:32??來源:新華網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新華社北京9月27日電 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第48屆會議“科技發展與人權保障”云上邊會26日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承辦,來自國內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學者圍繞科技發展對人權保護的促進與挑戰、數字時代的人權保障、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法律規制等主題展開研討。 “近年來,中國不斷健全法律法規,為保障公民個人信息權、隱私權、財產權等權利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推動科技發展與人權保障形成良性互動?!敝袊ù髮W校長、人權研究院院長馬懷德說,科學技術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現代文明社會的重要標志,兩者的本質都是追求人的自由和發展。 維也納世界人權大會原協調員約翰·佩斯認為,應進一步研究信息技術的人權風險,在國家和國際社會層面對信息技術的人權風險進行規制,在積極推動相關領域企業履行人權保護責任的同時,提升他們的人權意識和責任意識。 中國政法大學特聘教授古德蒙德·阿爾弗雷德松表示,科技為人類的生活質量和生產活動創造了諸多便利,人權事業也從中獲益。需要進一步制定國際規則、加強團結協作,共同預防并阻止可能發生的侵權問題。 “智能時代,個人從‘自然公民’過渡到‘數字公民’身份,也面臨著被算法‘編程’的嚴峻挑戰?!比A東政法大學教授馬長山在發言中提出“數字人權”的命題,認為保障公民數字權利,應當堅持以人為本、控制數字風險,強化對數字平臺的權力規制。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教授姚佳在發言中說,保護個人信息應當堅持以“可識別”為鑒別標準,確保個人在信息處理活動中享有知情權、決定權、查閱復制權、可攜帶權、更正權、刪除權等多項基本權利。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員程瑩表示,社會各方面對于算法推薦等新技術新應用高度關注,對相關產品和服務中存在的信息騷擾、“大數據殺熟”等問題反映強烈。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副教授陳姿含認為,應協同推動個人信息保護法、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等法律有效實施,從而在自動化算法決策處理個人敏感信息時,形成“全流程保護”。 中國政法大學人權研究院教授孫萌表示,中國高度重視處理科技發展與人權保障的關系,在5G等領域取得了多項成果,為參與制定國際技術標準提供了堅實支撐。同時,我國應更加深入參與科技發展中的人權標準構建,推進全球科技發展與人權治理相得益彰。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