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眉白茶探源
| 2021-08-24 17:37:31??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年來,常有韓國、日本等茶葉專家考察團千里迢迢來到漳墩鎮對“貢眉白茶”進行考察、交流。 漳墩鎮與松溪、政和、浦城、建甌毗連,是閩浙路程最短的一條古商道的必經之處,境內丘陵疊嶂,溪水潺潺,雨量充沛,茶樹叢生。據當地農民說:采回的茶葉經過“萎凋與干燥”其性寒涼,具有退熱祛暑解毒之功效,用作治牙痛、麻疹等。過去當地百姓為了把茶葉保存起來備用,必須把鮮嫩的茶葉曬干或焙干,這就是原始白茶工藝的誕生。 現在工藝制作的白茶最早是清朝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七年(1772-1782),由漳墩鎮桔坑村南坑肖氏采清明前芽茶創制。據漳墩的肖氏后裔回憶,現代白茶是其祖上在無意之中創制的。茶葉從明朝開始,經廈門、泉州等海港運往歐洲,開辟了海外市場。1773年爆發“波士頓毀茶事件”之后,國際貿易日漸蕭條。當地茶葉價格暴跌、產品滯銷。肖氏茶園半采半荒。采摘下來原先制作綠茶、烏龍茶的茶青,半曬半晾后出售,由于其香氣鮮醇,滋味清爽,深受東南亞華僑歡迎。后來越做越精,由幼嫩茶芽制作而成的茶葉,因披滿白毫,茶商便稱其為“白毫茶”,又因出產南坑,而稱“南坑白”,也有稱“小白”。肖氏創制的白茶工藝省工又省炭,降低了成本,利潤可觀,由此發達。 這種只經過殺青,不需揉捻,經過晾曬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白毫顯露,酷似壽仙眉毛,當地人俗稱壽眉白茶。清代肖氏兄弟制作的壽眉白茶被朝廷列為采購重要物資,當地人把朝廷采購的物品稱作貢品。貢品壽眉白茶(簡稱“貢眉白茶”)稱呼來源于此。 至今當地群眾說起肖家發跡的故事還津津樂道,后輩肖蘇伯運茶到廣州等地銷售,還從廣州娶回第二夫人。堂兄肖占高又捐了個“太學生”的頭銜。兄弟倆翻新舊茶廠又收購江西人劉某的“昌林廠”,成為村里八座茶廠中最大的一座茶廠,廠名改為“上林廠”,意思是超過原來最像樣的“昌林廠”。然而,到了肖蘇伯之子輩--肖大麟吃喝嫖賭樣樣會,還染上抽鴉片煙劣習。肖蘇伯一共生了五個兒子,肖家家族兄弟間因財產起了紛爭,使“上林廠”被分成了幾家,從此走向頹敗。 “上林廠”遺址所存長2米左右、寬50厘米左右的石板和寬厚的方塊地磚均為當年難得的高級建材,可以從側面反映當時白茶產銷之盛。 新中國成立后,漳墩鎮政府仍舊維系白茶的傳承與發展。1984年在合肥全國名茶品質鑒評會上,漳墩所產白茶被評為中國名茶。漳墩鎮現有白茶面積達1.7萬畝,生產茶葉560噸;其中適制小白茶的茶樹品種近1萬畝,年產小白茶280噸。大部分銷往港、澳地區及東南亞。(葉木青) |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