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城的橋
2021-07-27 15:45:23? ?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都說,女大十八變。我說,潭城也一樣。改革開放以來,這里最直觀的變化,莫過于橋。 建陽歷史上,先后有過四座石墩木質結構的古橋。由于火災,加上敵機轟炸,乃至1949年5月11日建陽解放,城區僅存“一座半橋”。“一座橋”,指石墩單層鋼桿架梁木板面的水南橋,全長185.5米,橋面寬7米;兩側人行道寬度僅0.75米,是唯一維系南來北往的交通樞紐橋。“半座橋”指水東橋。因其一半是用石塊攔腰從河床砌起、長達數十米的石堰,另一半是由10多個石橋墩托起的木橋。每遇洪水,板橋沖毀,僅剩“半座石橋”,過往行人,只得船渡,非但不便,且有隱患。 我對潭城之橋,印象深刻,感慨良多。1990年,為照顧年邁體弱的父母,我從江西九江調回建陽工作。彼時,偌大的潭城,只有水南、水東、水西三座橋,雖是“一座半”的兩倍,但交通仍不很方便。 到了2000年之后,潭城之橋,如雨后春筍,跨溪而架,應運而生。除了早前的水南橋、水東橋、水西橋,五里樟大橋、考亭大橋、建安大橋、塔山大橋、崇陽溪大橋、南林大橋、林后大橋、黃墩大橋、七賢橋、五福橋、水東二橋等,橫空出世,遙相呼應。今日潭城,出行便利,交通便捷…… 在建陽生活工作了幾十年,我與橋的往事中,有多個抹不去的難忘之“最”。 最早接觸的是水南橋。1972年3月,尚在黃坑中學就讀的我,有幸與其他9名建陽縣中學生代表一道,以學生身份,列席建陽地區第一次團代會。那時的潭城,只有水南、水東兩座橋。我們住在城區縣委招待所,主會場設在黃花山建陽軍分區大禮堂,前去參會,返回住所,都要經過水南橋。給我留下深刻記憶的,橋面用厚木板鋪就的水南橋,與鄉村之橋,差別并不大,只是更長更寬些許而已。 最為熟悉的是水西橋。水西橋,始建于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我曾在黃花山原軍分區大院、西橋新村住了八個年頭。長年累月,工作日每天都騎自行車上下班,沿途道路,水西橋上,行人不多,車輛寥寥,暢通無阻,信馬由韁,心中總有一種既暢快又冷清的感覺。今非昔比。每到早中晚通勤高峰,水西橋上,人車俱多,擁堵不堪。為消除安全隱患,緩解交通壓力,2016年3月,總投資1800萬元的水西大橋拓寬改造工程正式動工。歷時一年半,這一個重要項目,如期完工。大橋寬度,由原來的10米,拓寬至21.5米,等于增加了一座水西橋。 最感親切的是五福橋。十年前,我家遷入水南財富廣場新居。與對岸水東,隔著條建溪。雖然近在眼前,卻可望不可即。一次,前往水東辦事,從住地出發,經由水南橋,向北行進近千米,穿過水東橋后,右折南行千余米,這才抵達目的地。水東居民進城,同樣需要繞行。2014年,福從天降--總投資2500萬元,全長197米,寬13米,橫跨崇陽溪的五福橋,正式開工建設。在我家12樓上,放眼北望,心曠神怡。從橋墩出水,到橋梁延伸,再到大橋合攏,都進入我的視線、攝入我的相機中。如今,正式通車好些年的五福橋,白天,車流滾滾,呈現出一派繁榮的景象;夜晚,彩燈閃閃,宛如一道迷人的彩虹。見證她“出生”的我,每每走過路過五福橋,心中都會泛起一股纏綿的愉悅感。 “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短短二十年,麻陽溪、崇陽溪、建溪之上,一座座大橋橫空出世、欣然亮相。這些大橋,名字不同,長短不一,但都氣勢恢弘,造型獨特,如同一條條巨臂,把新老城區串聯起來,助力建陽這座古城,高速有序地“西拓北擴”。 近代詩人蘇曼殊有詩曰:“春雨樓頭尺八簫,何時歸看浙江潮? 芒鞋破缽無人識,踏過櫻花第幾橋。”喜看今日建陽,城區面積由10多年前的12.8平方公里,擴張到20.8平方公里;各式大橋由解放初期的“一座半”,增加至18座。身為“老建陽”的我,不論步行,或者乘車,穿過潭城任何一座橋,心中都會頓生一種“人在橋上走,如在畫中游”的美感。苦思冥想,湊成幾句:“三溪之畔看今朝,心潮更比浪潮高。雖道身為潭陽客,未曾走遍潭城橋。”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