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與故鄉
2021-07-15 16:17:56? ?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五月,攜一縷淺夏的芬芳,凝一脂冰清玉潔的清夢;五月總 能營造出絢麗多姿的色彩,總能姿意出淡雅清新的情愫;在這翠色盈盈,風光如畫的季節,我在嚴同學的邀請下,一起到了秦溪制茶師工作室喝茶。 聽說是小湖人,倍感親切,因為我也是土生土長的小湖人。走進他的茶室,墻壁上一幅字吸引了我,“上止正”,主人說:“‘上’者上進,保持一顆上進心,對所認定目標始終如一地執著追求;‘止’者知止,適可而止,當止則止,知止意味著心中有度;‘正’者守正,心有正氣,胸有信念,人以正氣立,事行正道遠。”從這“上止正”三個字就能看出主人是一位上進、執著、正氣的人。在喝茶聊天中,知道了他叫陳金華,小湖鎮秦溪村人,時年38歲。從小向往綠色的軍營,于2003年08月入伍,在部隊大熔爐的冶煉下,他從一名普通戰士成長為一名優秀班長,一干就是十幾年。在部隊他刻苦訓練,努力向上,曾榮獲“優秀學兵”“優秀士兵”“優秀共產黨員”“優秀士官”“先進典型個人”“資源節約先進個人”“三等功”等榮譽。 由于身體負傷,2015年退體傷殘退休。回到家鄉小湖秦溪村,家鄉的青山綠水引起他無限的遐想,心里想該如何為家鄉出點力?如何成為振興鄉村的一名末將呢!于是他常到村子周邊轉悠,到自家的茶山一呆就是大半天,父親種下水仙茶、肉桂等近200畝茶山。看著滿山的茶樹,忽然他心中一亮,茶山就是金山銀山,也是致富之路。家里祖輩與茶結緣,太祖父、祖父都是從事茶葉種植,制作的匠人。太祖父早年居住在水仙茶發源地-小湖鎮大湖村,種茶、制茶、辦茶廠,后來為了躲避國民黨抓壯丁,才遷移至雙獅歷落戶。陳金華在泡茶中伸出手掌給我們看,手掌的邊緣長出厚厚的鼓鼓的包,他笑笑地說:“這是古法做茶搖青搖出來的老繭,殺青時手掌不小心經常被燙到。 好山好水出好茶,只要你身臨其境,自然會驚嘆這里的青山綠水,小湖作為水仙茶原產地,重在提高茶葉質量,保護好生態環境。水仙茶的葉形較大,葉子肥厚,茶湯味濃醇厚,湯色濃艷,橙黃色。而老叢水仙一般是五六十年以上樹齡的水仙茶樹,養生成分豐富,其茶湯味厚重,湯水順滑,是水仙茶中的極品。老樅香氣有三大特征:青苔香,粽葉香,木質香。早在1985年經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就已認定為國家茶樹良種,位列中國國家級茶樹良種48個之首,在全國41個半喬木大葉型,茶樹良種中排名第一,水仙茶的老葉子也有許多好的用處,如小孩發燒,把老葉子搗碎敷在肚臍周圍,藥到病除。再比如,”吃茶去“這三個字是很普通的一句話,但在佛教界卻是一句禪林法語。禪宗講究頓悟,認為何時何地何物都能悟道。 “吃茶去”作為悟道的機鋒語,既平常又深奧,能否覺悟就靠個人靈性了。從小耳聞目睹父輩們做茶,因此,陳金華說到茶就像是如數家珍。 他回憶起爺爺曾經記說過的話:“不管做任何事情都要用心,用心才能贏得精彩。做茶也一樣,做茶之前,得看天。清晨有露水不采,陰雨天不采,傍晚沒有陽光自然倒青不采,有講究才有好茶,這樣做出來的茶才好喝。從攤涼、曬青、涼青、做青、殺青、揉捻、烘焙,每個步驟都不能馬虎。”陳金華牢記爺爺的每一句話,用心做好茶,用心傳播茶文化。正如他在部隊當班長一樣,帶動村民通過網絡平臺,把當地農產品、茶葉等推銷到全國各地。10多年來,他在建陽召星臺樂佛、建陽召星言茶、武夷山通仙茶葉等大小直播間直播。當然,做直播也很辛苦很累,一天講到晚,口干舌燥,到了晚上回到家,整個人元氣頓減大半。但他還是堅持做直播,他說:“要把小湖水仙茶、漳墩小白茶、建盞、建本等茶文化傳播出去與大家分享。” 功成不必在我任,功成必須有我任。懷著對家鄉傳統文化的熱愛,對茶文化的執著。一步一個腳印,憑著技藝的精湛,2019年榮獲南平市建陽區小湖水仙茶斗茶賽金獎、2019年榮獲學習強國學習標兵、2020年榮獲南平市建陽區首屆茶文化節入選優質茶企業等。 陳金華說:“家鄉是一種思念,無論身在何方,都在為他牽掛。做好茶,傳播好茶文化,讓更多人了解綠色南平,書香建陽、小湖水仙茶;讓水仙茶走進千家萬戶,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