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當山的紫色小白茶
2021-06-27 01:28:37? ?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紫芽連白芯,初向嶺頭生,自看家人摘,尋常觸露行。”漳墩鎮馬當山,綠樹成蔭,云霧繚繞,約有八九畝的百余年古茶樹像珍珠般八處點綴,散落在這片230余畝海拔約700米翠綠的土地上。 這片小白茶山的守護者黃世建,1990年便跟隨當地茶師學習,從此一發不可收拾,入迷于“茶海”里。他在建陽農校較系統地學習農學專業、茶樹栽培、育種、土肥等知識,對茶葉的種植與制作情有獨鐘。 2011年初,黃世建遇到一位姓吳的老茶人,毫不保留地指點他掌握小白茶的有性系繁殖技術。運用茶籽播撒繁殖,擇取強壯茶苗,剔除弱苗。多年來,他摸透了小白茶的習性,掌握了一套種植與管理的方法,采取人工除草施菜籽餅等有機肥,從不打農藥治蟲,保持茶園的生態平衡及生物多樣性。“馬當山的茶,隨時隨地任其抽取,零藥殘量,檢測百分之百合格。” 黃世建十分自信地說。 馬當山紫芽小白茶屬遲芽種,因海拔高,開采在4月下旬,比別人遲上半個月至20天,每年只采摘一次。“萎凋”工序的把控是形成紫芽小白茶色、香、味的關鍵環節。因幾近自然野生,采下來的茶不規則,不能簡單“萎凋”,而是先按紫芽大小、芽型粗細長短的不同進行分揀;攤料中,按芽的型體來定時間與翻涼道數,通過傳統自然陰干制茶工藝去除茶青中的水分,并使茶葉內含物發生活躍變化。 老黃帶我們來到制茶車間,邊走邊介紹:“當天的茶青鮮葉進廠后要迅速攤涼,亦即萎凋,密切關注茶青的‘走水’,運用空氣中充足氧氣與風向,讓茶青中的微量元素發生微物理、化學變化以及生物學的自然變化,直至完全轉化,以72小時為宜……” 陸羽《茶經》曰“紫者上,綠者次”。馬當山的小白茶,因花青素含量高為紫色。紫芽小白茶樹形舒展,葉形多呈長橢圓形,葉肉較厚,濃綠而有光澤。紫芽的小白茶,茶湯色透明、清,入口回甘快,唇齒青苔味濃,蜜香顯、樅味濃厚,鮮爽無澀,更加內斂和悠長,幽幽的茶香讓人心曠神怡。 當問及黃世建的未來規劃時,他說:堅守用最傳統、原生態的方式來做好茶,不要為了提高產量和眼前的利益使用農藥,把老祖先留下來的紫芽白茶保護好。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