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建陽雕版印刷的前世今生
| 2021-06-27 01:26:43??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宋代刻書分為官刻、私刻和坊刻三種,建本也分三類。私刻指私人刻書,由私宅、家塾或個人出資刻印書籍,有別于以營利為目的的坊刻。坊刻是指書肆、書鋪、書堂等以營利為主要目的的書商刻書。坊刻是建本的主流。明嘉靖版的《建陽縣志》記載:“書市在崇化里,比屋皆鬻書籍,天下客商販者如織,每月以一、六日集。”當時居民多“以刀為鋤,以版為田”。
為何是建陽? 吳剛老師認為,是天時地利人和成就了建本。他介紹說,南宋時,北方戰亂頻仍,而建陽偏安一隅,又有閩江水運和三條出省古道,在安全和運輸上有優勢。 一個好的建本,墨、雕版和紙張都很關鍵,而建陽盛產制墨的松樹,雕版材料梨木、楠木以及造紙材料竹子。竹紙原料易取,成紙迅速,造價低廉,而且紙張比較薄,客觀上降低了書籍的成本,因此在宋代得以廣泛應用。明朝的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說:“凡造竹紙,事出南方,而閩省獨傳其盛。”建陽出產的竹紙,因為溫潤如玉而被稱為“建陽扣”。 建本在形式上也多有創新,南宋時官方版本的圖書大抵都沒有句讀,而建本從旁加圈點。此外,北宋以前,經籍的刻本都是正文與注疏分刻,而建本首開先河,將正文與注疏刻在一起,大字刻正文,下刻小字為注釋,方便閱讀。 吳剛在研究中發現,建本出現了大量的簡化字。其收藏的南宋雕版《佛說盂蘭盆經》,全文767字,可辨析的字732個,其中簡化字37個。他說,坊間常常調侃的沒有心的愛字,在這個建本里頭就已經出現了。而元代的一部建本道經,出現了48個簡化字。這些簡化字,同時期也有繁體字版本在用。 吳剛認為,文字是交流的工具,這種性質要求文字簡潔、規范、易識別、易雕刻,而簡化字可能原來只是一個刻工的偶然改變,而后慢慢被認同、仿效。 建本閩學相得益彰 宋中后期,游酢、楊時從程頤、程顥處“載道南歸”,在今建甌、建陽講學、廣授生徒。而朱熹是游酢、楊時的三傳弟子。朱熹和弟子在閩北廣辦書院,是時閩北“書院林立,講帷相望”。朱熹在建陽呆的時間尤其長,宋代福建書院數居全國前茅,而建陽書院數又居福建之冠。 書院對圖書的需求量增大,促進了建本的繁榮。與此同時,圖書的充足又促進了教育的勃興。據統計,兩宋時期,福建進士多達6869人,占這一時期全國進士總數的20%。僅建甌、浦城、建陽三地,宋代進士就多達1294人。 明末,建本的地位開始衰落,但直到上世紀初,建陽還在印刷書籍。十八大以來,國家非常重視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記者從建陽區委宣傳部了解到,這些年來,建陽區委、區政府在傳承弘揚建本文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成立了建本協會,二是培養了一批技藝傳承人,三是把建本文化引入學校,四是在中心地段設了一個建本展覽館,讓更多的百姓了解建本,今后還將爭取把建本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謝秋蓮 石磊磊) |
相關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