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生:我在朝鮮當話務員
2021-06-27 01:07:13??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深秋時節(jié),我們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來到水吉鎮(zhèn)良源村,探訪曾參加過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謝德生老人,已是耄耋之年的他,身著軍裝、身材瘦高、精神矍鑠、步履穩(wěn)健,依然可見軍魂與血性。 老人的兒子說:“知道我們要來,老人家一大早就候在門前。”回憶起那段炮火連天的崢嶸歲月,謝老滿懷激情,思緒清晰。 祖國一聲喚 男兒上前線 問及謝老,當初為什么會選擇去從軍,謝老深情地說:“人民子弟兵是最可愛的人,沒有他們就沒有抗日戰(zhàn)爭的勝利;沒有他們就沒有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沒有他們就沒有新中國的成立。如今我們已經翻身農奴當主人了,就想著為祖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就這樣,剛成年的謝德生穿上戎裝,成為一名鐵道兵。他和戰(zhàn)友們櫛風沐雨、披荊斬棘、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為祖國修建鋼鐵動脈。后來,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1951年,謝德生所在的部隊奉命北上,奔赴朝鮮戰(zhàn)場,投身到壯烈的抗美援朝戰(zhàn)火中。 謝老回憶說:“行軍途中,都能聽到敵機在頭上飛來飛去,路上還要讓老百姓關燈,不讓敵軍發(fā)現(xiàn)目標。軍隊每天天快黑就出發(fā),即將天明時,再找地方住下。大家晚上基本都沒有睡覺,望著滿天的飛機,戰(zhàn)士都在想為什么美國會有這么多飛機。即便如此,也沒有任何人退縮過。” 崢嶸歲月苦 難撼英雄志 到了朝鮮,最初謝德生所在部隊仍然是擔負戰(zhàn)時鐵路搶修搶建的任務,當時施工工具非常簡陋,僅有的就是鐵鎬、鋼釬、籮筐和扁擔。為了爭取時間,唯一的辦法就是增加勞動強度,工作時間每天延長到12小時甚至達到16小時。許多同志肩被壓腫,手被磨破,可沒有一個叫苦喊累的。他們頂著敵機的狂轟濫炸,克服重重困難,與兄弟部隊一起,為建造“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線而努力著,保障了前線物資的運送。 后來,謝德生被調配到話務員的崗位。面對全新的崗位,謝德生更是不敢有絲毫懈怠,他肩負著轉接電話,傳達軍情軍令的重要任務。由于美國飛機的精準度高,破壞性大,所以只能在山上挖開一個小洞作為臨時的機房,機房小得只能藏一個人和設備,非常潮濕寒冷,還不能有太大的動作。當時,設備是非常稀缺的,話務員們把電話機看得比生命還要重。有一次,由于長時間下雨,山洞出現(xiàn)了坍塌,謝德生半個身子都埋進了土里,設備也被埋了,謝德生艱難地扒開泥土爬出來后,第一個念頭就是要把設備都挖出來,等他把設備全部挖出后,一雙手已是血淋淋的,腳也凍得失去了知覺,但他的心里卻無比開心,設備都搶救了出來,他沒有耽誤作戰(zhàn)任務。 把酒賀凱旋 精神永流傳 “1953年7月27日,雙方簽署朝鮮停戰(zhàn)協(xié)定,歷時兩年零九個月的抗美援朝戰(zhàn)爭宣告結束。我特別激動,我們終于勝利了。參軍求解放,赴朝打豺狼。我們做到了,可惜有些戰(zhàn)友卻看不到了,我永遠懷念他們。”對于抗美援朝的勝利,謝老這樣向筆者講道。 回國后,謝德生再次投身到偉大祖國的建設中去,重操舊業(yè),成為一名鐵道兵。他先后參加過安徽、江蘇、湖北、新疆等地的鐵路建設工作。 謝老的兒子告訴筆者:“父親經常向子女們講述朝鮮戰(zhàn)場上的故事,講述他當鐵道兵的故事,教育子女要懂得感恩前人的付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奉獻自己的力量。” 在采訪快結束時,我們請謝老對我們當代青年人說幾句寄語,他語重心長地說道:“今年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70周年,70年前志愿軍用敢打、敢拼、敢犧牲的精神為我們守護了江山,雖然戰(zhàn)爭的硝煙早已離我們遠去,但當代的青年人要深刻銘記歷史,更加熱愛祖國、熱愛和平,珍惜先輩們用血肉汗水換來的美好生活,繼承他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發(fā)揚中華民族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劉穎)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