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廊橋的前世今生
2021-06-11 14:59:17??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近日,我約上三五好友回到家鄉建陽麻沙,參觀今年初剛剛重修的會文廊橋。站在廊橋上,看著熙熙攘攘歡笑的人群,望著橋下浩浩蕩蕩奔流東下的麻陽溪水,我的思緒穿越回過去…… 會文廊橋整體呈拱形,下部為六墩七孔水泥鋼筋花崗巖條石砼砌結構,上部為木架歇山頂屋面結構。除南北兩端引橋外,橋長153米,寬7米,橋面由花崗巖石板鋪就。木橋通高五米,間置五座聳起之飛檐翹角古亭,亭高九米。橋面上208根褐紅漆大木柱兩兩成對,分列左右。四米寬的主道上方,圓檁方梁,彩燈飄穗。一米五寬的邊道上,石欄齊胸,上方重檐斗拱,雕板羅列:有的像祥云,有的似荷花,有的如青藤…… 據史料載,在混沌初開、山河始現的遠古洪荒時期,麻陽之水自西而來,繞北山,出麒麟,下大潭。彼時人煙稀少,水上自然無橋。 曾幾千年,西水經年撞靈巖而東下,直奔象鼻巨石,遂使溪流改道。原北之河床,漸淤大片泥沙。土人于其上廣種黃麻,多沙種麻,故名麻沙是也。 自此,一溪開兩地(水南、麻沙),一水注建陽,麻陽溪亦以此得名。 唐天復二年(902),少府監劉翱為避中原亂,與內兄蔡爐率族卜居水南,開基創業,造木橋于溪流之上,便利南北交通。宋隆興(1163)年間,麻沙文人薈萃,書院林立,雕版印刷空前發展,市井繁榮,木橋之功大矣。宋咸淳二年(1266),邑人用巨木搭建廊橋,上蓋青瓦,內置板道,行人車馬至此,便無日曬雨淋之憂,商賈亦常于橋上貿易書籍。時因水南村南關前有會文書院,固此橋始名會文橋。元至正元年(1341),廊橋遭兵患,毀壞嚴重,邑人集資維修。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再修。明嘉靖十四年(1535),里人劉天寧為首捐資重修,并在水南橋頭設關帝廟。明萬歷三十七年(1610),橋、廟圮于洪水,然關帝像獨存,人甚異之。里人劉朝陽復募資重建,并捐置關帝廟田產,載關帝祠戶。清順治九年(1652),橋毀于賊寇陳德容之亂。清康熙二十年(1681),知府范承訓首捐俸銀,庠生謝錫等募資重建。然,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春,橋復為杉木排沖毀。知縣柳正芳即捐俸銀,庠生劉方震、耆民劉茂德等響應捐資修復。清咸豐八年(1858),太平天國石達開部攻麻沙,戰于會文橋,引發大火,致廊橋徹底焚毀。咸豐十年(1860),鄉民得麻沙分縣衙門支持,募集民資,遂建一由五條大船、兩條鐵鏈和十幾爿大橋板連起之鐵索浮橋。此后,浮橋遇洪即放,水退即連,沿用一百二十年之久。1971年,水南大隊書記蔡水流率領村民,得麻沙公社之支持,投義工兩萬多個、資金十三萬元,于1974年10月,建成一座七孔石拱水泥大橋,至此改寫了水南村千年不通機動車之歷史。2018年,麻沙鎮人民政府為提升楠木林景區,打造建本特色小鎮,投入七百多萬元,對石拱橋進行科學加固后,在橋上恢復宋代形制,建成這座一道、兩邊欄,重檐斗拱垂花歇山頂屋面之仿古廊橋,并于2020庚子年冬順利竣工。自此,會文廊橋如長虹臥波,出水蛟龍,連接南北,橫跨麻陽溪,成為麻沙楠木林景區一個地標性建筑。(吳家齊 文/攝)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