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抗美援朝老兵潘日林
2021-04-23 16:28:35??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初見潘老時,他正坐在自家客廳里跟老伴兒聊天。這位89歲的老人身著深藍色中山裝,右胸口上別著3枚軍功章,脖子上掛著一枚還“熱乎”著的抗美援朝70周年紀念章,神采奕奕,看著比實際年齡年輕許多。 潘老說話帶著地方口音,聲音洪亮高亢,看著眼前這位身材瘦小、和藹可親的老人,很難想象他是一名參與了抗美援朝戰爭,九死一生的老戰士。 燃熱血 赴戰場 潘老祖籍浙江,1940年,年僅9歲的他揮別故鄉和親人,跟著父親來到建陽謀生。一年后在回浙江的路上,父親被抓,年紀尚小的他找不到回鄉的路,被好心人送回了建陽,從此便在建陽安了家。 1949年全國解放,18歲的潘日林碰到路經此地的解放軍,他們和藹的微笑和心里裝著人民的作風,讓還沒長槍高的潘日林,堅定了當兵的念頭。次年他報名參軍入伍,跟隨縣大隊的剿匪隊一起在建陽周邊剿匪。 “建陽的山頭我們都跑遍了,膽子越練越大。”潘老輕快地說道。一年的剿匪經歷,讓潘日林對上戰場充滿了信心。 1951年7月,懷著赤誠之心、滿腔熱血的潘日林跟著志愿軍一起北上,奔赴抗美援朝戰場。 “我不知道戰爭是什么樣子,也不害怕上戰場,一心就想著保家衛國,什么恐懼,什么生死,早就拋到腦后了。”潘老回憶道。 那一年,他20歲。 據潘老回憶,當年跨鴨綠江的橋有兩層,一層行人,一層行車。他們還沒上橋,橋就被炸斷了,還犧牲了一個戰士。為此,部隊領導特意開了一次鼓舞大會。會上領導問大家怕不怕流血,沒人說話也沒人動,潘老是第一個站出來的人。 “我站起來走上前,拿起小刀割破了自己的手指。”潘老伸出手指,指著當年割破的地方說道,“在部隊,我不怕流血,也不怕死,我要起帶頭作用。”潘老的積極主動,帶動了所有戰士,重燃了他們的熱血。 而潘老親歷的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也令他終身難忘。 “我親眼目睹了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噴射著火舌的槍口,看到身邊的戰友一個又一個的倒下,卻一個又一個的往前沖鋒。”潘老說,那會兒沒人怕死,怕死的話就不當兵了。 志愿軍的英勇和無畏,成功拿下了597.9高地。潘老也因此榮立三等功。 相扶持 同甘苦 “進入朝鮮后,我們是白天休息,晚上行軍,那時朝鮮夜晚十分寒冷,放眼望去,白茫茫的一片,耳邊聽到的,除了部隊行進途中踩在雪里的聲音,就是耳邊刮過的獵獵寒風,這一路上,我們異常艱難。”潘老回憶道,“累了,大家就坐在雪堆里,餓了,就從隨身攜帶的布袋中抓起一把干糧,就著一捧雪直往嘴里塞……” 軍中物資不多,每個人能分到的糧食都很有限,一天只有一餐大米,其他只能吃高粱米,鍋和米都由戰士自己背,不管多重都不會輕易丟下。“那時候一頓飯要吃十多次才能吃完,剛端起飯碗敵機就來了。”潘老回憶,美軍為了切斷志愿軍的供給線,瘋狂對江橋進行破壞。 抗美援朝戰爭從1951年6月進入第二階段后,志愿軍以陣地戰為主要作戰形式,實行“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戰略方針,利用坑道工事實施堅守防御。 潘老是一名步兵,其主要任務就是挖坑道,守坑道。 坑道里不是絕對的安全,每一次炮彈的轟炸都會讓地道里的泥土如傾盆大雨般嘩嘩地往下掉。一次轟炸時,潘老守衛的坑道塌陷了,他整個人都被深深地埋在泥土中。周圍一片漆黑,他的呼救聲被轟鳴聲、爆炸聲掩蓋,他能做的只有等待。 “空襲之后,班長沒見著我,就帶著戰友們到坍塌的坑道附近找我,是他們用雙手把我挖出來的。沒有他們的不放棄,也就沒有現在的我。”潘老滿是感激地說道。 好學習 守初心 1953年7月,停戰協議簽訂,志愿軍從朝鮮戰場逐漸返回沈陽。 “剛踏上祖國的土地,就聽見歡呼聲了,老百姓都說我們是英雄,要幫我們洗衣服呢。”潘老滿臉笑容驕傲地說。 回國后潘老跟隨部隊輾轉到了江蘇,一面參加軍事演習,一面投入到祖國基礎設施建設中。 1954年,機靈好學的潘老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小時候苦,沒機會讀書,在部隊有機會學文化,當然要好好把握住。”在部隊期間,潘老也抓住了每個學習的機會。 1955年,潘老轉業回到建陽,地方政府為他安排了房子,分了田地和牛,這讓他心里暖烘烘的,“感謝黨和政府,我終于有家了。” 說起現在的生活,潘老十分滿意。“現在生活富足,三個兒女也孝順,我每天都要到潭山公園晨練,這個習慣我保持了好幾十年了,你們不一定有我靈活。”說著潘老還起身展示了體前屈,輕輕松松地摸到地。 潘老不僅身手好,記憶力也倍兒棒,還展示了他的朝鮮話,“當年我們去朝鮮,偽裝成當地人,我學東西快,就派我去學朝鮮話,現在還能記得一些簡單的詞匯。” 從歷經沙場不平凡的短暫歲月到兢兢業業地過生活,潘老始終初心不改、信念不移。 臨別之際,潘老不忘寄語后輩,“如今的你們啊,不能忘記這段歷史,不能忘記那些英雄,更要記住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好好生活,踏實工作,熱愛祖國……”(張艷紅)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