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朱子思想淵源
2021-04-16 10:35:14??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但是十三經的文本,很少是孔子所定的文本,不少漢人所認為傳的都是戰國或漢初人的著作,就是五經的文本,在秦始皇焚書時散失無存,是漢初學者憑自己記憶編寫出來的,而今所傳的文本,又有許多經過后人改編而成,所以,經書的來源雖然遠古,但它遠不是原來的面目了。 為了匡正書義,朱子繼承周敦頤、二程、張載、游酢、李侗等人思想,把《論語》《孟子》連同從《禮記》中分出來的《中庸》《大學》兩篇,加以注釋,號為四書。宋理宗以后,朝廷明令,以朱子解釋為標準,此后,朱子《四書集注》成為讀書人必讀之書,元、明、清的人先讀四書,后讀五經,五經可以專習其中一種,四書則必須統統學習。 朱子以儒家政治倫理哲學為中心,吸取佛、道哲學思辯成果,健全完善理本體論,闡發義理之奧,建立一個精致、富于理性思辨的理學體系,把理作為最高的哲學范疇。認為萬物皆有理。認為理寓于事物之中,主張理未嘗離乎氣,有理而無氣,則理無所立。在總理和萬理的關系上,朱子提出理一分殊的命題,理一和分殊之間存在著互相聯系和依賴關系。 朱子提倡格物致知,強調知先行后;格物致知是窮天理,明人倫,講圣言,通事故。天理即仁、義、禮、智、信,道德、人倫、圣言、事故是天理的闡發應用。而窮理的方法則是學、問、思、辨等形式,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學與問是聞見功夫,通過讀書論學,評論古今人物,應事接物等途徑去認識物理。其次,思辨工夫,朱子主張沉思,潛思,反復推究,觸類旁通,分析類推,達到內心豁然貫通,窮盡天下之理的目的。在道德修養上,朱子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主張,天理是仁、義、禮、智、信,而人欲是受物欲迷惑而產生的私欲;和人的正常欲望不同,反對過欲縱欲。朱子建立一個博大精深的哲學體系,朱子的學說,致廣大、盡精微,綜羅百代,集諸儒之大成者。 朱子學說歷經元、明、清三代,各個王朝將其定為指導思想,從元朝開始,朱子的《四書集注》被指定為科舉考試依據。他的言論幾乎成為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因此,朱子后八百年儒家思想,實際上就是朱子的理學思想,稱為新儒學。 朱子思想對后世影響很大,朱子去世后,其弟子門生,又不斷完善其理學學說,如黃榦、蔡沈、李燔、陳淳、真德秀、劉爚、輔廣、熊禾等人,將朱子學說推廣,普及遍及天下,至元、明、清三代,朱子思想不斷發揚光大,名家輩出,占據主流思想。 上世紀,朱子思想一度消沉。如今,隨著人們對朱子思想重新審視,朱子思想重放光芒,其內在精華與文化思想教育引導價值,逐漸引起重視,而朱子思想也跨越國門,在世界各地蔓延開來,成為世界各地研究中華燦爛文明的主要一部分。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