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入朝魏掞之
2021-03-26 15:43:46??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魏常財 魏掞之(1116-1173)字元履,號艮齋,古建州招賢里(今建陽區徐市鎮)人。唐朝名相魏徵第23代世孫。他生于書香門第,早期與朱熹同為南宋理學家胡憲的學生,拜學于劉子翚、劉勉之門下。他兩次通過鄉里舉人考試, 而“禮部不第”后,于紹興十七年(1147)回到家鄉,筑室讀書,榜曰“艮齋”。紹興二十年(1150)在建陽招賢里長灘鋪(今徐市鎮宸前村)設立宋朝的首個社倉,《宋史》載“諸鄉社倉,自掞之始”。 解決百姓在災荒之年,嚴重缺糧的生計問題。掞之的德行聞名于建寧府全境,成為鄉賢典范。乾道四年(1168)他布衣入朝,任太學錄,到辭官回家開辦書院,僅不到一年時間。他的舉動不免讓人想探究起這位名儒的“官”念來。 入仕 在宋朝“入仕”資格的取得,有三個主要途徑,即科舉、制舉和蔭補。宋朝科舉,不受門第影響,向社會各階層士子開放。蔭補是宋朝優待大臣子弟的習規。而“制舉”允許士人自薦,它給士人提供了一個重要的入仕機會。但必待皇帝下詔才舉行。魏掞之就是由此布衣入朝的。《宋史》載“入仕閩帥汪應辰、建守陳正同知其賢,薦于朝,時相尼之,不果召。乾道中,詔舉遺逸,部刺史芮燁與帥、守共表其行誼,特詔召之,掞之力辭。時宰相陳俊卿,閩人也,雅知掞之,招之甚力。乃以布衣入見,極陳當時之務,大要勸上以修德業、正人心、養士氣為恢復之本。上嘉納之,賜同進士出身,守太學錄”。可知乾道年間,經福建路安撫使汪應辰、建寧知府芮燁將魏掞之崇高的德行上報朝廷,朝廷下詔,他一再推辭。后來宰相陳俊卿再次舉薦,掞之以平民身份入朝。乾道四年(1168)孝宗皇帝特予召見。魏掞之向孝宗進呈“修德業、正人心、養士氣”治理國家大計,孝宗皇帝非常贊同,授予他同進士出身,命他任太學錄。 入朝 在擔任太學錄期間,魏掞之一反過去學官不與學生接近、養望自高的陋習,每日親自到講壇講授課程,而且注重太學生的德行修養教育。當他看到學舍非常陳舊,有些已瀕臨倒塌,立刻向朝廷報告,爭取到公帑40萬緡,修葺了太學講堂和生舍。他主張“二程”(程顥、程頤)的理學為正統學術思想。在一次祭孔大典日,他以祀官身份向宰相建議把王安石父子的牌位撤出孔廟,而追補程顥、程頤兄弟的牌位進孔廟配祀,旗幟鮮明地推崇理學。 入朝不久,他就對官府人浮于事,空談不實的作風十分痛恨,反復上疏諫進,并責備當時的宰相陳俊卿不糾正這種歪風邪氣,甚至對一些關鍵問題提出尖銳意見。擔任太學錄這種低級官職的他,敢于犯顏直諫,與一批官員聯名上疏,要求孝宗不要重用曾覿。當朝中少有像他這樣敢說真話,堅守本分的官員。朱熹十分贊賞他的氣節,曾特為魏掞之因議和事件編撰的《戊午讜議》一書作序。序中寫道:“因讀魏元履所敘次《戊午讜議》,為之慨然流涕,蓋傷其禮禍殃自此也……” 魏掞之躬行實踐,懷德天下,為安邦治國出謀獻策,但并沒能引起孝宗皇帝和朝廷的重視。憂國憂民的魏掞之不能有所作為,于是只好稱病,閉門謝客,入朝不到一年,請辭官職。就在此時,朝廷授予他臺州(今屬浙江)教授,他也沒有接受,自請離開朝廷,回歸故里。掞之感嘆道:“君恩如此,而吾學不足以感憾圣意。” 興學 辭官回家后,他將玉田峰下美女山的住房改建為建陽錦溪玉田書院,辦學教書,言傳身教,推崇理學,為國家社會培養人才。世人稱他為艮齋先生。他認為首先要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行和經學知識,其次才是讓學生學習治理國家的知識。玉田書院一度興旺發達,學子數眾。 魏掞之還十分重視喪祭和禮法。宋史記載,經他出資安葬無子嗣的死者數以千計。與他人交往時,對于按禮節拜訪的后生,只要他有一點長處,就向有關部門舉薦,讓他們有所作為。 淳熙八年(1181)朱熹奏請宋孝宗推行社倉制度。這項由掞之首創,朱熹推廣的社倉已成為封建社會基層救助的主要模式,并一直沿用至清代。 在魏掞之去世后,朱熹撰寫墓志,張栻作墓表,呂祖謙致祭。淳熙三年(1176)孝宗皇帝下詔:“朝廷不可無直諒之士……掞之雖死,宣少加旌別,可贈宣教郎,直秘閣。”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