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紅色經典:將青春融入時代的洪流
2021-03-22 17:09:36??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要找個人的出路,先找民族的出路”。 這是楊沫小說《青春之歌》中,盧嘉川、許寧與青年同伴們對出路問題的思索和回答。20世紀30年代初,除夕之夜的北平,外面寒風逼人,10余位青年聚在一處熱烈交談,燃起情感與思想上的溫暖篝火。他們思念淪陷的東北故鄉,痛陳腐敗的當局統治,憤恨日寇的侵略,歡呼紅軍反圍剿的勝利,民族的生死存亡與個人的前途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席間旁聽的人中就有小說主人公林道靜。 據說,這個難忘的除夕之夜是以作家楊沫的親歷為底本的。1933年的除夕之夜,楊沫參加了一場進步青年聚會,深深地被他們的愛國熱情和他們帶來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吸引。這一晚因而成為她人生的“急轉彎”。 人生的出路問題,曾經擺在我們太多人面前。這是《青春之歌》最讓我感同身受的地方。我也經歷過舊社會,體會過民窮國弱、受侵略受奴役的滋味,看過土豪劣紳的黑暗勾結,見過國民黨反動派統治的腐敗墮落,對社會一面燈紅酒綠、另一面路有餓殍的現狀憤憤不平。1949年我17歲,正在讀中學,家里連隔日的糧食都沒有,讀書能讀到什么時候不知道,讀出來會是什么前途也不知道。當年8月,解放軍千里進軍福建,解放了我的家鄉。我親眼看到進城的解放軍軍紀嚴明,對老百姓體恤愛護,心底已經明確地意識到,這才是中國的希望。于是,8月底我就離家參了軍,跟著大部隊一起開拔向南。那是我17年來第一次離開家鄉,背著行囊握著槍,走在隊伍中間,天下著雨,黃泥地卷起來的泥漿濺得滿身都是,心里面卻晴朗得很。 閱讀《青春之歌》,常常讓我想到那個啟程行軍的日子,想起入伍之初的心情。我和林道靜一樣,都是在尋找個人出路的過程中,看到國家的出路所在,都是為著理想走出家門,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青春之歌》小說發表的那一年,我已經到北京讀書了。身邊的同學對這部小說幾乎是無一例外地稱贊。小說描寫的北平、北京大學,北大的紅樓、教室、東齋西齋,讓我覺得無比親切。楊沫寫出了我們共同生活過的環境,寫活了我們共同經歷過的年代,她筆下的林道靜、盧嘉川、江華、王曉燕、王教授等,是我們的同學、兄長、老師,更是我們的先行者。林道靜的故事,就像是我們自己的故事一樣,因為它體現著我們的困惑與苦悶,我們的追求與理想,我們想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命運的奮斗與抗爭。那時正值革命熱情高漲的年代,我們北京大學中文系55級學生集體出過一本紀念集就叫《戰斗中成長》,大家都把盧嘉川、江華當作英雄偶像和先進典型來學習。《青春之歌》就像青年人的革命教科書,教導我們如何生活、如何成長、如何戰斗,教導我們哪怕在小學教員的崗位上,都可以成為最英勇最前列的“戰士”——關鍵是將自己的命運和千百萬人民的命運緊密地聯結在一起。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