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訪渾頭林
2021-03-04 17:01:56? ?來源: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莒口鎮東山村渾頭林自然村,是一方遺落在大山深處,集天地人和之大美的,處處地地冒著原始文化氣息的古村落。 都說熟地無風景,因曾經在莒口工作,而好友家就住在該村,去的機會頗多,然往往走馬觀花,蜻蜓點水,沒有對渾頭林深層次探究。近期陪南平市文化藝術界幾個重量級朋友再訪渾頭林,也就沉下心來,尋找一些值得提筆寫一寫的風景。 渾頭林有一眼古井,從井圈麻花石上,那先民提水留下來的一道道深深的刻痕,就能很清楚看到它的歷史。而那高高的井圈上,“泉美液清”四個楷書體大字,雖然經歷了四百多年的風風雨雨,仍然清晰可辨,書與刻都那么雋永,這四個字無論從左到右讀,還是從右往左讀,意義都差不多,很有趣,很吸引游客,這應該是制作這個井圈的先人們所沒有料到的。好友告訴我,他兒童時代,這個村全村飲用水都靠這口井,井底有兩股涌泉,源源不斷,泉水清沏甘醇,詩云:云谷清泉一派長,味甘卻似飲天漿。這眼甘泉養育了渾頭林一代又一代人,每年古歷臘月廿七八,村里的長輩都要組織村民清洗水井,先是村里的青壯年都出動,輪流上陣,用平時挑水的木桶將水井里的水舀干,而后選一位身體健康、瘦小精靈的年輕人,戴斗笠,穿蓑衣,下井清洗井璧上的青苔、井底的淤泥,最后放上活蹦亂跳的鯰魚,清洗水井便大功告成,來日一早人們又可以到井里挑水煮飯了。 如今這眼井已經成了一道風景,供游人觀賞了。 專家考證,渾頭林的墻磚是典型的明末清初的磚頭,距今已經400多年,保持如此完美的明末古建筑群如今已經很少了。渾頭林建筑群防御功能明顯,一座民宅就是一個分體式古堡,每棟建筑既相對獨立,又有小側門互通。平時自立門戶,各家各戶互不相干,追求歲月靜好;戰時打開側門,攜手相助,共同御敵。這個村分成東南西北四個大門,每扇門板都用上千年苦櫧樹,鋸成20公分厚板,朝外一面還包上鐵皮,打上鉚釘,這樣處理后的大門斧頭劈不開,大火燒不透,在冷兵器時代堅如磐石、牢不可破,門內用二十公分粗壯的硬木做丁字支撐,一字一頭頂住大門,丁字一頭頂在距離大門兩米左右的一個深埋在路中間的石柱內側,這樣加固后的大門堅固無比。渾頭林的先人們,也便在這堅固無比的村堡里,地老天荒的快樂生活著。 渾頭林村還建設了隱蔽性極佳的地下室,安置老人小孩,萬一土匪攻進村子,老人小孩不會受到傷害,實際上渾頭林村從未被土匪攻進過,這里成了附近村莊防御土匪的重要堡壘,70多年過了,墻上還清晰可見:團結一致、消清土匪的標語。七十多年,我們國家已經進入和平發展的快車道,村莊的防御設施已經成了向游人展示匪患橫行年代人們和土匪斗爭的活標本,向人們傾訴和平的可貴。 渾頭林村六、七十多棟磚木結構古宅,棟棟精美絕倫。墻頭垂直向下的磚雕裝飾是閩北古建筑中絕無僅有的,建天井用的寬大平整的條石,每條都超兩千斤以上,在完全沒有機械助力的時代,怎么運進屋內安放到位的,都讓我心底里敬佩先人們的智慧。古時渾頭林每戶人家都建有私塾(小書房),請專門的教書先生教育家里的孩子,足見當時的先民的富裕。村里為什么不集中辦學校目前已經沒辦法考證,但足見該村很早以前就十分重視小孩子的教育,小班制效果好,看起來小班制教學渾頭林人400年前就發明了。 漫步渾頭林古巷,嗅著閩北古文化的芬芳,沐著數百年的風雨滄桑、詩情畫意,還有蘊藏在這深深庭院里的一面花窗、一幅石雕、一堵老墻都讓我感悟到不同的情感。這是古老歲月蘊藏的優雅,這是閩北文化的溫婉和靜美,想要細細品味閩北文化,請君多到幾次莒口渾頭林,她位于閩北兩座文化名山云谷山和西山之間,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春節前后有空閑的閩北人都呼朋喚友,來呼吸新鮮空氣,品味閩北文化吧!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