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詩歌要有現實力量和生命重量
2021-02-20 10:53:17??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無論是國外詩人還是國內詩人,創作出海量的與疫情有關的詩歌,對記錄歷史、反映疫情、褒揚英雄、凝聚人心等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大量抗疫詩歌涌現而來,又悄然而去之后,人們情感記憶的海岸線上,沒有留下太多精美的“珍珠”,只是砂粒和破碎的貝殼。大量不痛不癢、一般化的詩,或者是“假疫情詩”在泛濫。如果不能在這場全人類公共的巨大災難面前拿出一些好詩來,這是詩人的悲哀。 如何寫好抗疫詩歌呢?我認為首先需要堅持書寫真實。就要求詩人有安全保障的前提下走到現場,走到醫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病人的現場,取得第一手的素材,拒絕“二手”的總結材料。“二手”的材料寫作的結果必然是“二手”的詩歌。要聽其當事者的言說,細察他們表情和工作生活的實況。真實的事件、真實的情感、真實的過程,是一個作家、詩人的創作根本。有了真實的一手素材,還要求詩人有真實地呈現。 再一個就是要道出真言,就是對疫情真實的認知后進行判斷表達,不說假話,有一說一,實事求是。不違心創作是一個有良知詩人的寫作底線。說真言,既不跟風,又不故弄玄虛;不粉飾,也不必為嘩眾取寵亂說、瞎說;既要看清局部與個體,又要看到大局大勢。要用發展的、普遍聯系的、量變質變的哲學思想和社會學目光,來科學審視疫情對社會、對人的影響和帶來的變化,以及變化后有常與無常的瞬間。既要有詩的哲思呈現,又要有詩的真情抒發。要有抒情,又要有思索,這是詩人飛翔的兩翼,缺一不可。 寫好抗疫詩歌,還要有精品意識。為什么當下精品詩歌少,一般化的詩作多?其實說到底,就是寫作者放棄了對精品的追求。精品少了,平庸之作自然就多了起來。有些人很懶惰,不愿去深入采訪,從電視新聞里乃至微信抖音里找寫作靈感。寫作時,更是喜歡玩抒情,打“催淚彈”,把本該沉重的詩寫得輕浮、輕飄,沒有重量,沒有“干貨”,自然讀者不能產生共鳴,也就不買賬。 詩人還要保持足夠的敏感。是詩人寫好詩的根本要素和條件,對事物的發展、細微變化不敏感,反應遲鈍的人,肯定寫不好詩。對于疫情,要一直保持敏感,要時刻關注疫情給個體帶來由里到外、從物質到精神的細微變化,疫情下的沉思、微笑、皺眉、哭泣,失孤者的守望,口罩后面的眼神,逆行者的背影等,詩人都要敏銳去捕捉。 疫情在世界各地發生著,人類共同遭遇這場公共災難,詩人要有全球意識,要有大愛,對所有人唱出關愛之歌,讓詩人成為傳播愛、傳遞溫暖的使者。擁有全球意識,就是擁有全人類共同價值觀,就是大愛無疆、血濃于水。 抗疫詩歌還要給予人們以希望。是的,疫情使全球人類生命受到前所未有的摧毀,但詩歌創作不能一味沉溺于宣泄負面情緒,從而讓讀者產生更大的恐懼感。好的詩歌還是要向著光發聲,向著明亮的未來表達人的信念和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作者:李云,系《詩歌月刊》主編)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