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糕
2021-02-01 15:53:43? ?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母親早早打來電話,說父親要送發糕與板粟到我家。所謂的發糕,其實就是自家蒸的糕點,加一個發字,發財,南方人圖個吉利。工作后,有了自己的家庭,我在城里買了房,雙親喜歡農村的生活,不愿搬來城里住。父親喜歡種點菜,伺侯一點莊稼,養一點家禽,活動活動筋骨。在城里,住的是單元房,沒有這個條件。實際上,從城里到父母住的地方也不遠,也就是三十分鐘的車程。我要上班,父親隔三差五會來看我一趟,送一點自己種的菜,沒有打過農藥,吃了放心。父親話不多,見面,簡單說個三五句,就走了,無非是注意身體之類話。我很慚愧,因為我去老家看父親的次數明顯少于父親進城看我的次數。 父親把糕送來,已是傍晚,留他吃晚飯過夜,他說天快黑了,要趕回家。快到晚飯的點,所以我沒有急著去吃發糕。本來晚上是不吃東西的,但忍不住,在晚上還是吃了一塊糕,一吃就是母親的味道,甜中帶著嫩滑,數十年來都沒有變。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世間唯父母對兒女的感情,是不求回報的。 發糕制作并不復雜。頭一天,把上好的糯米放到水里浸,第二天用石磨碾成漿水。現在也可以用機器打成漿水,那可以省去很多的功夫。但母親還是用石磨,她說這樣才是原汁原味。原來我還未成家,暑假住在父母家里。有一段時間,我寫字刻意追求像印刷體,因為農村的人認為這樣有水平,好看,但與書法之路相去甚遠。母親看了我寫的字,說沒有個性,寫這樣的字千篇一律,還不如打印機打出來更簡單一些。我細想,母親說得太有道理,這與手工磨漿是一個理。從此,我都尋找古代書法大家的法帖拿來臨摹。 漿水可根據個人口味加糖或是鹽。母親都是加糖,因為我們從小就喜歡甜食。做發糕,一定要用柴灶大鍋。大鍋里放入水,要超過鍋的中間。蒸糕也是特制的工具,用鐵皮做的環狀小鍋。先在鍋底下面放入一點豬油,均勻抹平,然后一碗米漿,攤平,蓋住鍋蓋,過個三五分鐘,打開,又一碗漿水,又攤平,糕蒸兩層要勻放一次豬油,這樣循環反復。最后到環狀小鍋頂部,大功告成。做發糕很耗功夫,考驗的是一個人的耐性。一層糕沒蒸熟,怎么能做下一層呢。我在小的時侯,看著母親做發糕。學會了做事不能急躁,要一步一個腳印。所以,現在,我學習書法,也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求快不得。 母親的味道,是放在心里的,一個游子,只要想著母親的味道,自然勾起了對家鄉的回憶。而我則是幸運的,想見母親,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想想那句老話,盡孝要盡早,老天不等人,不知不覺就到不惑年紀了,母親也老了,看著身邊的年輕后生,仿佛看到當年的自己。中年讓人穩重,讓人思慮,那股激昂勁頭也沒有了,代之的是更多的思考。 想一想,自己現在與書法有緣,其實也是一個理。年輕時,總想獲獎,臨帖,創作,都沖著一股勁去,只要與字帖臨得像,寫出的字,能看出來路是哪一家就行。到這個年紀,想的就不是這么簡單,會深層次思考,別人為什么能成大家,文化修養在書法作品里所產生的作用太重要。母親其實當年是一個愛學習的人,當過民辦代課教師,與她一起入職的,早已轉正。而她因為子女多,最終選擇了放棄,但她對讀書總是很熱衷,深深影響了我一生。書法的道理,在某種程度上與母親做家鄉的風味相通。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