廌山文脈悠悠 道南理窟尚存
2020-12-31 15:51:05??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在麻沙鎮長坪富垅村,曾經出現一位影響宋代理學進程的人物,這人便是游酢?!俺涕T立雪”這個成語老少皆知、膾炙人口。而程門立雪的典故就是來源于北宋期間,建陽的游酢與南劍州將樂縣的楊時一同到北方求學,求教于程顥與程頤門下,時值隆冬季節,天降大雪,午間程頤在房中歇息,為了不驚擾程頤,游酢與楊時在門外等候,待程頤覺醒時,門外積雪已一尺多深,因此留下“程門立雪”的典故。學成歸來時,程顥欣慰地說:“吾道南矣?!?/span> 游酢先祖游匹,唐末時從河北廣平遷至建陽,傳至游酢已歷經五六代。游氏家族重視讀書,家風良好,游酢與其兄游醇,其弟游醳三人先后中進士,被譽為一門三進士,實屬罕見。 筆者已是多次到長坪富垅村,但每每經過此地,都要前往拜謁,那徘徊在心頭的幽思懷古之情總是讓我激蕩不已。 駕車過富垅小橋,橋邊立著一塊道南理窟的石碑,從此時起,仿佛進入圣賢之地,讓人肅然起敬,橋下一股小溪,如同中華文化的淵源脈絡在我胸中流淌,沿村中小道,蜿蜒向那一片青翠欲滴的山嵐駛去。游酢陵園立于山嵐之巔,拾階而上,舉目眺望,風景此處獨好,田野廣闊,視野開闊,對面臥龍山氣勢雄偉,橫亙山脈,從黃岡山流淌而下的麻陽溪潺潺流過長坪田野,仿佛一股源源不斷的儒家理學文化滋潤潭陽大地。 游酢陵園占地數百畝,左右山嵐起伏,修竹蒼蒼,樹木蔭郁,涼風爽爽,陵園為三進結構,第一進為巨大牌坊,上臺階數十級,為二進牌坊,再上,為游酢紀念堂,過紀念堂為游酢碑林,篆刻海內外游酢后裔紀念先祖詩詞。過碑林,即到游酢衣冠墓,再沿墓邊山道即到游氏入閩九世祖游匹公墓。 此次尋訪,恰逢長坪一位游氏后裔引導,他講述了游氏在長坪發展的有趣故事。游家人口發展到100人的時候,要遷移幾人出去,向外發展,如果不出去,就會有災禍降臨家族,所以現在移居在臺灣、海外的游氏后裔很多,每年清明節的時候,各地游氏后裔都要到長坪祭祀祖先。 游氏先祖中,以游酢最有成就。游酢,自幼聰穎好學,經書看過一遍就能熟記在心,甚至倒背如流。程頤剛一見到他,就知道他將來可以擔當重任,傳承道統。后來,程顥調任扶溝知縣,籌備設立學校,派人迎請游酢到學校任教職。宋元豐五年,游酢中進士后,初任蕭山縣尉,改任博士。嗣后,游酢以便于奉養雙親為理由,請求就近調任河清縣。范純仁貶官后,出判河南,將游酢視為國家棟梁,在學術上遇有疑難問題,經常與他一起切磋交流。范純仁出任潁昌府長官時,又聘請他擔任府學教授。范純仁回朝復職,執掌宰相大權后,立刻任命游酢擔任太常博士。后來范純仁罷官,游酢也請求外任。宋徽宗即位后,游酢被召回任監察御史,出任和州州官。一年之后,掌管南京(商丘)鴻慶宮,居住太平州。過了不久之后,游酢又被起用治理漢陽軍,歷任舒州和濠州州官。罷官后寄居歷陽,在此安度晚年。游酢逝世后也埋葬在那里。 游酢一生品行純正,高風亮節,處理政務,得心應手。在任期間,足跡所到之處,百姓擁戴猶如父母。他一生著述頗豐,主要著作有《中庸義》《易說》《詩二南義》《論語·孟子雜解》《文集》各一卷,被學者尊稱為廌山先生,謚文肅。 游酢從政四十余年,勤政廉潔,惠政在民,受任越州蕭山尉時,該縣積案甚多,經游酢審理,疑案均解,決獄有方,其精明干練,使人心服口服。他政績卓著,征斂有度,雖有興作,而不勞民。功績斐然,有口皆碑。 游酢的學生中著名的有黃中、胡文定、胡憲、呂東萊等人。黃中既是游酢門人,又是游酢的外甥,深受游酢器重,實得游酢理學之真傳。朱熹是黃中的學生,所以朱熹是游酢的三傳弟子。 朱熹對游酢極為崇拜,深受游酢理學思想之影響。朱熹在他的《四書集注》中引用了許多游酢語錄。所以說朱子理學體系的形成是受游酢、楊時的影響。游酢、楊時對傳播洛學、開創閩學做出巨大貢獻,堪稱閩學的“開山鼻祖”?!叭舴禽d道來伊洛,安得傳心到考亭。”明代學者蘇章的詩句,公正地評價了游酢開閩學之先河的歷史功績。 宋紹圣三年(1096),游酢赴任齊州(今屬山東)判官。同年冬,他回建陽為父守孝。過兩年,在家鄉長坪廌山之麓建草堂,講學著述,所著有《論孟雜解》《中庸義》等著作,并作《誨子詩》一首。詩云: 三十年前宿草廬,五年三第世間無。 門前獬豸公裳在,只恐兒孫不讀書。 南宋乾道二年(1166),建陽知縣蕭之敏建祠祀奉游酢,以游九言、游九功、游操、游開配祀,朱子為之記。嘉熙二年(1238),宋理宗御書“廌山書院”匾于門,后遭兵火,書院燒毀,同治三年(1864)重建,現在書院周圍墻體基本上完整無損,基址面積約360平方米,中為圓形大門,兩旁有石鼓側立,大門頂端原豎寫“圣旨”二字,其下書“廌山書院”,大門外正墻的菊花浮雕清晰可見,大門兩旁為圓形小門,門額左右書“木本”“水源”。 如今,廌山書院歷經千年風雨沖刷,至今仍然位于長坪村中,與村民房屋毗鄰,從游酢陵園下山,往富垅村前行,一座長滿各種野藤野草的古老泥土墻院就展現在你的面前,要不是書院前有四根巨大拴馬石,還有書院前兩邊的古老雕刻,會讓人想起900多年前,游酢在此傳授儒家學說,四方學子紛至沓來的情景。進入書院后,里面長滿了雜草,后來仿建的書院靜靜地豎立在一片蕭條之中,仿佛向人們訴說昔日的繁華。(黃家鵬)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