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展紅旗如畫——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三明探索與實踐(上)
2020-12-16 11:27:34??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沙縣人則在“舌尖上”闖天地。 “1塊錢進店,2塊錢吃飽,5塊錢吃好”。當年,沙縣小吃靠著薄利多銷走出大山。目前,沙縣小吃門店已有8.8萬家,本縣直接從業人員超過6萬,輻射帶動30萬人創業致富,年營業額超過500億元,成為沙縣支柱產業,被譽為“國民小吃”。 眼下,“國民小吃”又在朝著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升級,產業鏈不斷延長。沙縣人顏發輝,干脆從做餐飲轉向了賣醬料,自主開發了40多款,今年銷售額可到2000萬元,“老沙縣也可以有新味道,新味道里就是我們的新空間”。 三明人說,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11次到三明,幾乎每到一處都要同當地干部群眾探討增收門路,謀劃產業思路。從沙縣小吃到清流豆腐皮,從泰寧旅游到大田高山茶……三明特色產業的發展壯大,離不開習近平同志當年的鼓勵和指導。 2019年,三明僅特色現代農業的產值就達1550億元。特色產業多點開花,一縣一業,成為山區人民增收致富的“金鑰匙”。 畫好山水畫—— “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 泰寧縣上青鄉崇際村上清溪,排工黃盛騰掄起竹篙,輕頂崖壁,撐著載滿游客的竹排,翩然而下,在丹霞地貌的赤石翠峰間蜿蜒前行。 “就在那里,鯉魚跳上了習近平同志乘坐的竹排!”行到中游,黃盛騰興奮地指向一處水面。 動人的講述,將人們的思緒帶回23年前。 1997年4月10日,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上清溪,調研生態環境保護與資源開發項目時,一條紅鯉魚躍上他乘坐的竹排,恰巧落在他的腳邊。習近平同志隨即脫下塑料鞋套,盛上水,將鯉魚裝入其中悉心保護,在竹排到下游水深處泊岸后,小心翼翼把鯉魚放回溪中,望著它歡快游走。 “途中習近平同志叮囑大家:‘一定要好好保護環境’。”黃盛騰說,“我們一直記在心里。” 20多年來,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泰寧人的行動日益堅決。“以前村里人砍柴火煮飯,現在每年每戶有五六百元的補貼,家家戶戶以氣代柴、以電代柴。不僅沒有人往河里倒垃圾,大家看到路上有垃圾還會伸手去撿。”崇際村村主任李加良說。 綠水青山引來八方賓客,上清溪的游客接待量從1997年的1.8萬人次,增長到去年的62.9萬人次,去年村里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萬元。黃盛騰說:“好好保護環境,讓大家在家門口美美地吃上了這碗‘生態飯’。我們夫妻倆一年收入十來萬元,日子很幸福。” “現在,泰寧的環境沒得說,對了,我還得好好學學外語,把中國人保護環境的故事,講給外國游客聽。”51歲的黃盛騰笑聲爽朗。撐排是個“吃飽了才能撐”的力氣活,一趟下來需要兩個多小時,不過,黃盛騰和其他排工都不時唱起客家山歌,始終激情滿懷。 “三明是閩江的源頭之一,生態、自然、旅游資源優勢得天獨厚,這種優勢隨著歷史進程的推進將越來越顯著。”“現在看青山綠水沒有價值,長遠看這是無價之寶,將來的價值更是無法估量”……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力主在全省開展生態省建設,到三明調研指導工作時,多次殷切囑咐干部群眾重視生態環境、保護生態環境。 金溪河從村口淙淙東流,對岸的青山郁郁蔥蔥。 “20年前,有一家木筷廠看中了那片林子,開價就是20萬元,多次來找。”伸手一指對面山林,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張林順對記者說,“村里有兩種聲音:一種聲音說賣,20萬是一筆大錢;一種聲音說不能賣,賣了就把子孫后代的飯碗砸了。” 爭論很是激烈。“當時村集體一年收入3萬元左右,不夠開支,買辦公用品要向供銷社賒賬。不過,村里最后咬牙抵住了誘惑,沒有賣。”他說。 “村兩委討論時,習近平同志考察調研時的那番話,讓村里在緊要關頭做出了正確的決定。”回憶當時情景,張林順記憶猶新。 1997年4月11日上午,時任福建省委副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常口村調研。和鄉親們站在村口,望著眼前的山水,他殷殷叮囑:“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 “當時大家窮,滿腦子想的是怎么樣發展經濟。這些話,我們當時聽著覺得很新鮮。后來,越來越覺得講得在理。”張林順說。 碧波蕩漾的金溪河上,身穿藍色運動服的運動員們奮力揮槳,紅色、藍色的皮劃艇快速劃過水面,蕩起陣陣漣漪……來自山東濟寧的皮劃艇運動隊,一眼相中了山清水秀、氣候適宜的常口村,把這里作為訓練基地。如今的常口村,環境優美,臍橙香甜,漂流紅火,去年人均收入達到2.36萬元,村集體收入122萬元。 |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