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刀下的大千世界
2020-11-27 10:58:18??來源:今日建陽 責任編輯:肖練冰 我來說兩句 |
分享到:
|
竹節青蛙 走進“魚堂”工作室,地盤不算大,但是里面擺滿了各種雕刻工具和雕刻作品,這是周志華平日里工作的地方。周志華出生于1970年,十年前跟著幾位朋友學起了雕刻,因為興趣濃厚再加上自己的天賦,很快就入了門。 雕刻作品“竹節青蛙”是周志華的第一件成功的作品,這讓他信心倍增,在雕刻道路上一發不可收拾。 “剛開始我只專注于追求技藝,很快陷入了創作瓶頸,走了不少彎路。后來在朋友的建議下,我學習了一些美術領域的知識,開始追求藝術的表達與創造,再運用到雕刻上,逐漸呈現出更加精彩的作品。”談及創作歷程,周志華感慨萬千。 雕刻技藝和美學相融合,創作要求更加精細。以前雕刻一件作品就使用一兩把刀,現在卻可能需要“千刀萬剮”。繁復的工藝、豐富的層次,讓作品看上去精致小巧、精美絕倫。除了這些,后期還需要經過一些上色處理,才會讓作品更逼真。每件作品,無論是景深還是平面,均有自己鮮明的特點。 空谷蛙鳴 學習雕刻除了對技法要掌握,還要對繪畫和文學有一定的了解。周志華通過研究古代名畫,將畫中的東西通過刻刀展示出來。 “把二維的古畫變成三維的立體雕刻,這種全新嘗試讓我覺得非常有挑戰,也非常有創作動力。”周志華拿出一件作品,繼續說道,“這是八大山人的一只鵪鶉,在原作上這些是墨點,我們通過立體的方式是很難表現的。我想了很久,最后用雕刻的手法把它表現出來,讓我們在視覺上感覺跟八大山人的畫很接近,它能夠把玩,又能夠近距離地接觸,在視覺上有一種錯覺,感覺像是古畫里走出來的東西。” 在周志華的工作室,我們看到,餐桌上的食材,各種花鳥魚蟲,大千世界盡現于眼前的方寸之間,每件作品都成了具有收藏價值的工藝品,許多作品被新加坡、香港、日本等地的客商收藏。他的作品《空谷蛙鳴》還榮獲第三屆海峽兩岸雕刻藝術大賽臺灣賽區“福雕獎”金獎。學習鉆研雕刻10多年,周志華堅傳承、創新、融合、發展,用刻刀展現大千世界,用匠心講述手藝人的堅持與傳承。(葉倩秋 謝心 張偉) |
相關閱讀: